放大圖片
■多閱讀有深度的作品有助提升思考能力。 資料圖片
2014文憑試成績公布後,中文科仍不脫「死亡科」之名,全體考生只有50.7%取得3級,較英文科的52.5%為低。考評局數據顯示,不少考生英文達標,但中文卻未達3級,縱使其他科目取得優秀成績,也大學夢斷,徒嘆奈何。
從3年文憑試成績所獲得的啟示,中文科取得3級的百分率徘徊在五成左右,相信未來改變不大。面對這個舉足輕重的考試,同學們應如何面對呢?
根據考評報告,2012年文憑試中文科閱讀卷的考生平均得分百分比為33.93%,2013年為33.37%,分數偏低。無論從考生反應或數字反映,試卷難度偏深是事實。從2014考卷所見,深度並未調低,閱讀成為考生極之憂慮的「死亡之卷」。
練習後須分析 培養語感
若考卷深度維持,則對應之途只有迎難而上,不畏艱深。不少同學處理閱讀卷的方法是多做練習,多練無疑是一途,但完成練習後的分析才最重要。所有答案應可從文本中找到線索,同學除單單核對答案外,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更進一步而言,應試技巧固然不可少,但對文章的基本理解更見重要。所謂閱讀理解,是既有「閱讀」,又要「理解」。要理解,則要培養「語感」,這是日積月累的工夫,要每天培養閱讀的習慣。每一次閱讀,不管是小說、散文、新聞、評論,或是閱讀理解的篇章,要嘗試與作者對話,進入作者的思想空間。可以說,閱讀是一種相向、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手、眼、腦,甚至口並用。
選讀深度作品 提升思想水平
日常閱讀,也不應畏難。伴隨成長,選讀的課外書,難度也應提升,可選一些有思考深度的作品閱讀。校本評核當中的必修部分為「閱讀活動」,不少學校的做法是要求同學提交閱讀報告。同學如能善用校本評核的閱讀報告,選讀較有深度的作品,認真撰寫閱讀感受,則得益不單在於校本評核的成績,對閱讀卷,當有回饋。接觸不少在文憑試中文科取得優秀成績的同學,多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且選書品味較高,校本評核的閱讀反思也是用心之作。反之,部分畏難的同學,選淺易作品閱讀,故閱讀及思想水平未能提升。
文言指定考材 豐富素養
另外,不少同學仍視文言為畏途,自初中起談文言色變,至高中發覺避無可避,卻欲追無從。現時中文科的進一步的課程及考試改革,是重設12篇文言指定考材,所選均是經典作品,無論是否要考公開試,其實都應仔細閱讀,其中所盛載的語文、文學及文化元素,當可豐富同學的語文素養。當然,12篇只是起點,並非終點,如能以12篇出發,觸類旁通,延展閱讀,所得匪淺。
中文科的5份考卷(2016開始改為4份),閱讀是輸入,寫作及說話是輸出─要有優質、持續的輸入,才能有質素的輸出,所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學習語文,要在中文科考試取得佳續,不能捨本逐末,本末倒置,重新審視自己對閱讀抱有的態度,是面對未來語文科考驗的首要任務。■陳玉燕老師 風采中學
作者簡介:風采中學中文科科主任,曾任教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閒來好閱讀,亦喜書法,愛遊歷及思考。
學校簡介: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由余風采五堂會贊助,坐落新界北區,於2002年創立,提倡「品學共融」,並以「風、度、文、采」為校訓,期以教育專業及創新精神,凝聚家長及社會力量,建立一所不斷求進的學校,培養新一代成為主動學習及具責任感的良好公民,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學校亦期望通過教育研究及實踐探索,為香港的教育模式提供新經驗、新突破。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