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淺談文言範文之五
《師說》旨在說明師的作用與擇師的原則,批判時人不重師道的風氣,表現韓愈敢於反抗流俗、為復興儒學而不恥下問的精神。在該文中,韓愈以孔子為聖人尚且學無常師的例子,從而引申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倡導能者為師的原則和平等的師生關係,強調必須通過從師學習才能明道。
主題思想:表面上是為鼓勵李蟠學習古文而作的贈答文章;實際上是藉其恥於從師的舉動借題發揮,抨擊當時士人自視清高,「恥學於師」的惡習;由此說明老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及擇師的原則。
韓愈藉文糾正社會劣風
寫作動機:該文寫作動機有兩點:先為鼓勵17歲少年李蟠學習古文而作,後乃為配合古文運動的發展,主動與青年後學相交,指導他們寫作。正因唐代彌漫一股以從師學習為恥之劣風,韓愈針對當時這種恥於從師的流弊而成《師說》文,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念。
文言小知識
以下解釋文中的重點字:
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動詞,有3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
■吳一敏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中文科主任,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及優秀教師等獎項。
學校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考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考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