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莊子《逍遙遊》之上
莊子的《逍遙遊》是舊課程已存在的文章。不少學生對這課書都持有敬而遠之的能度,畢竟文中用詞艱深,且內容為對哲學的高階討論,因此難倒不少學生。基於《逍遙遊》篇幅較長,要處理的問題亦較多,筆者將之分成上、下兩部分討論,希望能夠深入淺出為大家拆解文章。(請自備原文以配合閱讀。)
淺析:《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開首一篇,亦可說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一詞表達了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就是徜徉、翱翔的情景。《逍遙遊》概括莊子一書的中心思想:人應順應自然,不受外物束縛,做到無論是肉體上還是心靈上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文中,莊子運用大量寓言及譬喻希望具體地告訴讀者怎樣可以做到「逍遙」。而文章的思路可從以下三大部分去理解:
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為止。這個部分主要寫出「有待」與「無待」的概念。要做到逍遙,必須要「無待」。第一部分再可劃成3個層次去處理。
鯤鵬寓言 說明「有待」
首先,莊子先藉鯤鵬的寓言故事說明何為「有待」。在北方深海中,有一條名為鯤的魚。而鯤魚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條魚可化身為鳥,名為鵬。而鵬之,又「不知其幾千里也」。莊子刻意描寫這隻既魚既鳥的動物之大,並寫到其需要騰空而起時,需要乘海風之力方能飛逾萬里,用以跟後面的蜩與學鳩作對比。因為鯤鵬之大,令飛起時要借用更多外物(風)幫忙,故被蜩與學鳩取笑,認為其大而無當,反而不夠牠們輕鬆自在。然而,無論大如鯤鵬,小如蜩,牠們都算不上「逍遙」,因為其都「有所待」。此外,莊子再提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世間任何東西,都因有所待而未能達到逍遙之境界。
其次,莊子藉以上寓言帶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論點。小年、小知,未能明白大年、大知;小的之所以最笑大的,乃因其因時間及空間所限。莊子於此其實借機諷刺世人常常以小匹大,以正其「齊物」之論。然而,無論小或是大,都未能做到莊子所認為的逍遙,再一次重申大與小的「有所待」。
神人「三無」 「無待」代表
接着,莊子舉出「至人」、「神人」、「聖人」,用以說明真正的逍遙,便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亦即是「無待」了。莊子於此舉出宋榮子及列子兩人作例子,說明二人雖然做到「無名」、「無功」,但仍未可算是逍遙。宋榮子雖不追求功名,但常記掛天下,故未能「無功」;列子雖然比宋榮子有更高的修為,可以「無名」、「無功」,但仍要「御風而行」即是依賴風力而行走,有所依賴,即是有所待,當然不可以算是逍遙了。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內容分析。下期將與各位分析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屆時將有一個完整顯示全文大要的概念圖。■吳一敏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中文科主任,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及優秀教師等獎項。
學校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考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考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預告: 「《逍遙遊》之下」將於9月17日(星期三)刊登。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