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84年,鄧小平站在國商大廈上俯瞰深圳市容。中間施工中的是國貿大廈。
習式全面改革300天 豐富「漸進」邏輯
隨着習近平領導的全面改革實施已達300天,中國已經邁入歷史性變革的新時區。縱觀36年改革歷程,中國漸進式的改革,取得了堪稱革命性的變化,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循序漸進已成為中國執政黨推進改革的不二法門,是中國長期發展、漸次改進、內生性演化的必然選擇。當前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全面改革,正蹄疾步穩,有序推進,不斷以新的突破續寫和豐富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歷史邏輯。■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縱觀30多年的經濟改革歷程,梳理體制演進的重要節點,每一步改革的背後,都記錄着計劃管制與市場配置的此消彼長,見證着姓「社」還是姓「資」等各式爭論中的彷徨與解放,正是在觀念碰撞和利益調整的不斷接力中,中國一步步走出計劃經濟的沼澤,邁進了市場經濟的大道。
十一屆三中 啟改革開放大門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農村改革率先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令農業煥然一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變了十二大「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提法。對於這「主」與「輔」的變化,鄧小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寫出來,也很不容易通過,會被看作『異端』」。參與這份文件起草的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說,這份《決定》來之不易,是解放思想的結果,為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掃清了道路。
十四大 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對複雜的形勢,改革陷入「市場經濟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時更加明確地指出,計劃與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鄧小平的講話從思想上衝破了多年的束縛,為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年後召開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系統地勾勒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推進了一步。曾被視為「與資本主義相關聯」的「資本市場」、「有違社會主義原則」的「勞動力市場」等「敏感詞彙」寫入這次《決定》,改革進程背後一個個觀念的突破可見一斑。
十六大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經過十年的發展,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專家認為,經歷股份制姓「公」姓「私」的爭論,1997年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2002年十六大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進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深化了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認知,是在一系列觀念漸進變化後的又一次創新。同時,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曾長期被視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在十五大被提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至十六屆三中全會,被進一步明確為「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參與這次全會《決定》起草的高尚全透露, 原來在「重要力量」後面還有「和生力軍」四個字,鑒於非公有制經濟在有些領域已經成為主力軍了,例如就業問題,五分之四是靠非公有制經濟解決的,最後就把「和生力軍」刪掉了。這一細節無疑折射出了中國經濟改革中的一個新里程。
十八屆三中 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歷史行進至2013年,中國改革處於深水區和攻堅期。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為,這一表述是執政黨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新飛躍。 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相關表述中,「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被刪掉,改為「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市場配置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的改變,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看來,體現了中央以更大決心和魄力推動政府向市場放權,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推動市場化改革的新突破。
改革30多年 經濟躍居全球第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中國經濟改革以漸進的方式,贏得了革命性的變化。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0多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增長,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超過西方七國中的6個國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他認為,中國給世界帶來的震撼,得益於中國選擇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漸進改革之路。
「漸進式改革戰略,在保證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到急劇性衝擊的前提下,使市場制度能夠以『邊際演進』的方式獲得生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說。中國的學者們認為,「漸進式」改革最大的優勢就是避免矛盾的集中顯現,最大程度地贏得理解和支持,避免社會動盪,保持政局穩定,同時又可以在緩步推進的過程中反覆完善。
當然,漸進式改革並非沒有短板。專家指出,經過3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都改了,留下了硬骨頭,當前中國改革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經濟、社會、政治等多領域的轉型和改革交織融合,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已別無選擇。
展望未來 全面改革敢啃硬骨頭
去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至今,習近平領導的全面深化改革已推進300餘天。綜觀全面改革路線圖,可以看出,立足中國國情,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始終是改革的立足點。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認為,習近平所主張的全面深化改革,並沒有脫離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循序漸進的做法,也比較符合中國當前所處的實際條件。新一輪改革是中國漸進發展、內生性演化的必然階段。
中國智囊認為,習近平領導的漸進式改革,絕非瞻前顧後的保守改革,絕非局部領域的「小修小補」,而是「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中央深改組自成立以來已召開四次會議,從文化、司法、社會、財稅、戶籍、考試招生等改革的醞釀或出台,到央企負責人薪酬的調整以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從《關於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的提交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的出籠,每項改革舉措都設定了改革路徑、成果形式、時間進度,一場場改革「殲滅戰」步步為營,一系列措施「組合拳」頻頻發力。
專家認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穩步推進,旨在積小勝為大勝,以量變求質變,不斷為治本贏得時間、創造空間,待條件成熟時,實現關鍵環節的攻堅,重要節點的闖關,以階段性成功突進的強音奏出中國漸進式改革新的凱歌。可以期待,在未來七年內,習近平領導的全面改革,必將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演進注入新的張力和推力,以新的突破續寫和豐富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歷史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