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秀美
《曹雪芹畫傳》購於二零零四年,一版一印,已收藏十年。
《畫傳》乃著名紅學家周汝昌與畫家趙華川合作而成。周汝昌平生為曹雪芹五次撰傳,然而給雪芹寫一個傳記,用畫面表現為一部畫傳,是先生多年的心願。這本《畫傳》創意別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愛不釋手。
小書採用連環畫的方式,圖片與文字結合,上為畫,下為文,二者結合,增強了故事性,通俗易懂。畫面底色為淺淺的淡黃,一縷溫婉的氣息在書頁間流動;文字為豎排,每頁相應的文字之前配有作者自題的七言絕句,從右向左翻閱,讀來古意盎然。先生認為,畫與文是配合,互相啟發,互相倚輔,文所難書者觀畫,畫所難形者讀文。
畫與詩文相得益彰。文字部分有詩文相配的,也有一二首絕句、數行文字便言盡,形式不拘一格。雪芹因登台串戲,被家裡圈禁,平靜下來,他起了寫書的念頭,融入詩、文、畫、並世間的可愛女兒,先生詩曰:「三更敲盡一燈殘,默數群芳夜色闌。他日書成真似夢,誰知歷歷復般般。」雪芹著書黃葉村,生計艱難,不得已賣畫付酒家欠賬,先生詩曰:「山村生計苦煎熬,時見柴扉斷晚煙。飢即餐霞有佳句,舉家食粥酒無錢。」放達雪芹,如此才氣縱橫,又如此辛酸悲苦。
畫家趙華川老先生多才多藝,對雕塑、漫畫、年畫、風俗畫情有獨鍾。《畫傳》中繪圖共一百五十餘幅,畫風簡潔、乾淨、細膩又傳神。描繪宅院深深,亭台山石,院牆屋宇,乃至床屏椅杌,細節處不差毫分;及至遠山近水,市肆郊野,又寥寥幾筆,意境全出,雋永悠長。靜觀畫幅,彷彿是畫家輕拈畫筆,不經意隨手而作,卻極嚴謹認真,人物形象各有其特色,衣着,神態,表情,無不畢肖,呼之欲出。方寸之間,數百年前的生活場景歷歷眼前。無論莊嚴繁華的帝都,還是幽靜自然的鄉野,均如臨其境。
畫幅越簡淨,人事越鮮活。曹雪芹曠世奇才,卻是才高命蹇,畫面展現其幼時的聰穎好學,愛詩詞故事,戲文樂曲,「經書過目皆成誦」,連教書先生都被他問倒。及至遭禍,苦味遍嘗,復得重生,真如夢幻。書文古話,說唱絲絃,無所不能,視名倡奇優為高人逸士,性格中的狂形傲骨和深層智慧為世俗不解,亦不容。中年貧困,瓦灶繩床,三餐不繼,唯筆墨紙硯相隨,油燈下批衣閱稿,小窗前握筆沉思,生活清苦,苦中有樂、有趣,自始至終不諧俗,不合污,不低眉下氣。後愛子因病離世,手稿被外借不還,更有人要毀去原書後半部續假書拼上,打擊接二連三,一病不起,只落得「淚盡書殘千古恨」,書稿未完,人已不在,怎不令世人痛惜?
紅樓夢讀過多遍,愛極書中的建築,醫藥,服飾,詩詞,謎語,無數次想像過曹公的生活與寫作境況,今觀《畫傳》,當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書稿如珍似玉,在當時,人們就爭相抄傳《石頭記》,其思想、智慧亦為人所識,乾隆時新睿親王淳穎讀後賦詩詠歎:滿紙喁喁語未休,英雄血淚幾難收!
周汝昌先生在序裡說,《畫傳》的終極目的或願望,是通過這種方式和手法,盡量烘托出這位奇才巨匠的生平遭遇和精神力量。「欲為芹傳事千端,寫照傳神一倍難。展卷身同入畫裡,共他悲喜與辛酸。」小小畫傳,一文一圖,圖文並茂,詩心畫境,卻能傳神寫照,盡現雪芹坎坷而輝煌的一生。
畫傳有盡,餘意無窮。末兩幅圖,一枝椽筆下,絕世書稿存,雪芹負手傲然而立,身後星光閃耀,祥雲繚繞,其偉大的人格品質、文化素養當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
「這樣的人,規矩是不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