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雁門關外古道殘雪。 董耀會提供圖片
──走過萬里長城之八
文:董耀會
翻開今天寫雁門關歷史的各種書籍,撲面而來的是宏大而悲壯的戰爭畫面。據統計,歷史上這裡曾發生大小戰爭千餘次,規模比較大的也有140多次。雁門關是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著名關城之一,以戰爭傳奇而聞名。
第一次來到雁門關是當年和同伴徒步考察長城的時候,正是隆冬季節,凜冽的寒風呼嘯着掠過關城殘破的城牆。此後,我的腳步曾無數次停留雁門雄關漫道,尋覓遠逝的滄桑歲月,諦聽這座千年古老關城的寧靜和喧鬧。
從戰國時期的趙開始,歷代都很重視雁門關這個戰略要地。趙國設雁門郡,後經漢、隋、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等諸多朝代發展,其一直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發生激烈衝突與融合的邊地重要關口。
雁門關坐落在代州古城北的勾注山脊,地處黃土高原。南是呂梁,東是太行,向北有長城鎖關,向西又有黃河橫陳,大雁來往的大山空間如門,所以名為雁門山。
雁門關在漢武帝時期始設為關城,防止匈奴南下。歷經數代,原來的關城早毀掉了。明洪武七年(1374)在舊址上重建了關城,並修築了連接關城的內長城。關城的小北門為雁門關第一道關門,門額嵌「雁門關」石匾一方,兩側鑲嵌磚鐫刻「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聯句。東、西門額分別嵌「天險」、「地利」字樣石匾各一方。
雁門關城周長約1公里,城牆高6米多,牆體由磚砌成,裡面充的是夯土,牆的基礎由山石壘成。由於年代久遠,舊關城毀壞嚴重。現在我們看到的關城,是在明嘉靖年重修的基礎上重新修復而成。
巍峨雁門山逶迤綿延,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雄關聳立,使人遙想古代邊關的風風雨雨。雁門關內的「靖邊寺」是為紀念抗擊匈奴的名將李牧而建。戰國時期「牧用趙卒,大破林胡」,說的就是他在雁門關大敗林胡、樓煩的故事。秦始皇時期「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後,秦軍在雁門關駐防。西漢著名將領、飛將軍李廣分別在代郡、雁門、雲中做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頗多傳奇。如今在雁門關外,還有規模很大的漢墓群。隋朝時,連在歷史上以「大玩家」著稱的皇帝隋煬帝,都非常重視雁門關的軍備情況。
雁門關在北宋時就是宋遼兩大政權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這一帶是否能守得住,事關北宋是否能夠在北方站得住腳。北宋著名將領楊業任代州刺史,多次打敗遼軍,由於戰功顯赫,尤其在雁門關一役中大敗遼兵,被人稱讚為「楊無敵」。可惜在公元986年雍熙北伐的一次戰鬥中,因為上級統帥潘美的錯誤,使楊業所部陷入遼軍的重困,最後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被遼軍俘獲,絕食而死。
登上雁門城頭,瞭望這裡的無限江山,山脊上的明長城,其勢如巨龍騰翔於山間。雁門關東邊連接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西去緊依寧武關、偏頭關,直至黃河岸邊。遙想昔日過雁穿雲,橫淌秋韻,雄關氣度軒昂。在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的秋季,站在雁門關抬頭仰望藍天白雲,可以欣賞到雁陣過關奇景,緬懷古人的悲壯和豪情。
(節選自香港中和出版《走過萬里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