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長途跋涉到大埔香港教育學院,出席「探索粵劇二黃腔之來源第一階段研究發佈會」暨更正粵劇裡的錯誤名稱『西皮』」的活動,抵埗時嚇了一跳,戲曲界、學術界、傳媒和戲迷來了百多人,阮兆輝在戲曲界的地位可見一斑。
在發佈會上,輝哥介紹他花了兩年時間,三度重訪江西,拜訪當地戲曲權威學者萬葉老師,多方面引證粵劇二黃腔的來源及粵劇裡西皮的名稱謬誤。今年五月更夥同香港教育學院梁寶華教授深入二黃腔的發源地「宜黃縣」實地考察,終於確定粵劇裡的「西皮」是錯誤名稱,應正名為「四平」。輝哥提出「西皮」是「四平」的理據包括:(一)京劇及其他地方的西皮是有一整套的板腔體曲式,而粵劇的西皮是單一種板式;(二)粵劇的西皮屬二黃系列的成員,並一直存在於傳統的「二黃戲」裡;(三)江西的四平調與京劇的四平調有大部分相同,曲肉中的上、下句十分相似;(四)其他地方的西皮是生、旦不同腔、不同結束音,而粵劇的西皮是按二黃的規則,生、旦同腔,同結束音。根據輝哥所言,粵劇的「西皮」應與江西的四平調與京劇的四平調同族,叫「西皮」是方言的音誤,把「四平」誤作「西皮」。
不熟識外省戲的讀者或許不明白「西皮」和「二黃」兩種腔調在戲曲的重要地位。西皮腔調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與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輝哥提到的京劇四平調是京劇皮黃腔裡的一種板式,就好像粵劇「西皮」跟粵劇梆黃腔的從屬關係一樣。
輝哥提出的理據絕對可以支持把粵劇「西皮」正名為「四平」的主張;不過要保證這是唯一答案,仍有大量的功夫要做。現時找到粵劇西皮、江西四平調與京劇四平調的共同點,但其它劇種尤其是曾影響粵劇的地方戲種裡的「西皮腔」是否完全不存在相同的條件或其它與粵劇「西皮」相同的「基因」呢?這工作相當花時和耗力。地方戲曲的傳播複雜,資料缺乏,要探源索始,多從音樂的本體特徵入手,以唱腔的詞格、結構、調式、腔式等因素進行論證,在肯定和否定間不斷篩選;所以輝哥歡迎有興趣的學者和朋友加入,一起努力研究!■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