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09歲的張海娥(坐於正中者)與家人。 記者張玲傑 攝
以船為家 與世隔絕 生活艱難
「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住在船上,沒在岸上待過。」今年109歲高齡的張海娥老人說起話來,口齒已經有些含糊。一旁80多歲的女兒充當起「翻譯」。上個世紀60年代,張海娥一家從老家安徽省明光市逃荒至安慶市宿松縣。時至今日,老人沒上過一次縣城,沒在岸上住過一晚,幾乎過着與外界隔絕的生活。■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玲傑、陳敏 安徽報道
宿松縣是安徽省水產大縣,全縣總水面面積達68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宜漁淡水面積居全國縣級第二,安徽省第一。宿松縣內專業漁民有近5,000人,全縣符合漁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漁民有1,485戶。其中,像張海娥一樣,長期以船為家,在岸上無固定住所的漁民有909戶。2014年,宿松縣正式開始落實實施漁民上岸安居工程。
一家百餘口 船上過生活
夏末的宿松縣內,平靜的龍感湖被一大片荷葉包裹着,張海娥老人與大兒子家的兩條住家船就停在湖中,記者乘坐小型快艇十多分鐘,接着踩上一塊連接快艇與住家船的木板,才到了老人住的船。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大兒子劉志懷家的船與張海娥的船緊挨着。這是一條重達百噸的水泥住家船,是十多年前劉志懷自己一家湊錢買下的。船上空間有限,卻被充分利用:幾張厚重的木板將船艙分隔出兩間臥室、一間廚房和一個衛生間,船頭用水泥砌出的方寸之地種滿了小葱。
得知記者採訪,張海娥的幾位子女和兒孫紛紛從湖面的不同方向划船趕來。張海娥的孫子劉學幹告訴記者,老人共育有11個子女,當時窮得沒飯吃,後來只活下來8個,現在一大家子有一百多口人,從1歲的娃娃到109歲的世紀老人,都住在龍感湖上。「剛到宿松的時候,全家10口人就住在一丈多長(約4米)的船上。」劉學幹的父親、張海娥的小兒子劉志華說,「船小,互相靠着都擠,有時候站着就睡着了。」餓了捕湖裡的魚,渴了喝湖裡的水,回想起那段難熬的日子,張海娥的子女們已很難想像自己是怎麼「扛」過來的。
最怕突生病 就醫甚不便
隨着張海娥的子女相繼成家,他們都有了自己的漁船,現在幾個子女輪流照顧老人。如今居住條件雖有所改善,但老人的身體一直是子女的心頭病。前陣老人脖子上生了瘡需要做手術去除,家裡人着實折騰了一番。
「奶奶這麼大歲數了,我們最怕她生病。」劉學幹告訴記者,漁民都住在湖中,看病特別不方便,如今老人已到這個年紀,行動不便,老人上下船都十分困難,更別說折騰一番再到岸上看病。老人的住家船距離岸邊坐快艇單程要十幾分鐘,而通常漁民都是划船上下岸,來回最快也要40分鐘,如果老人突發疾病將十分危險。劉學幹感嘆道:「這要是在岸上住就方便很多,平時不僅能帶奶奶出去走走,生活上也便利不少。」
期上岸安居 盼政策圓夢
「漁民都有上岸夢,可是岸上的房子,漁民有幾個能買得起?」劉志華介紹,自己很想讓母親有生之年能在岸上安度晚年。他曾找人幫忙打聽岸上的房價,即使是最便宜的樓盤,一套房子也得近20萬元。
「家裡的一條船就是我們的全部家當,當初花6萬多元從外地買的空船,自己一點一點裝修,總共花了十多萬元。」據劉志華介紹,目前宿松縣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一年收入約3萬元,一些從事養殖的漁民,每年平均收入在5萬元左右。同時,各種漁具的消耗開支,亦佔據了漁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他對記者舉例說,如捕蝦用的籠子,一小節就得80元,要想捕蝦,漁民至少要買三四千元的蝦籠才夠用。「漁民基本上沒什麼存款,辛苦一輩子就掙下了這條船。」劉志華說。
同時,劉學幹向記者透露,漁民很少買別人住過的二手船,所以作為漁民全部家當的住家船就是「死資產」。此外,以船為家的漁民在岸上沒有土地、沒有固定資產,所以亦很難通過資產抵押貸款方式買房。「當漁民只能圖個溫飽,要是沒有國家政策支持,我們漁民恐怕很難上岸。」劉志華感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