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風電場完成改造的風電機組。本報內蒙古傳真
內蒙古發改委公開資料顯示,受電力外送通道和當前電價體制的制約,內蒙古電力裝機並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火電「窩電」(發電廠或局部電網由於聯結元件的限制,造成部分多餘電力不能向系統輸送,便形成了電網「窩電」現象)和風電「棄風」問題,高峰時期蒙西電網「窩電」達到幾百萬千瓦,風電「棄風」率一度超過20%。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施鵬飛指出,解決「棄風限電」問題有兩條途徑:一是進一步完善跨區輸電通道,將更多風電從中國北部和西部輸送到東部電力負荷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風電進行優化配置;二是在風電產地建立風電供熱示範項目,在冬春風電生產旺季將可能放棄的風電利用起來,為帶有儲熱裝置的電力供暖系統供電,實現就地消納。第二種途徑已在內蒙古展開。
5個旗縣實施風電供熱
記者又從內蒙古電網獲悉,該公司積極組織風電供熱項目研究,探討風電消納新途徑,增加地區用電負荷,解決風電在供熱期電網低谷時段上網困難,配合內蒙古有關部門先後在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巴林左旗等5個旗縣實施9個風電供熱示範項目,盡最大努力減少冬季「棄風」現象發生,使全區風電平均利用小時高於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
對於第一種途徑,大家普遍認為,特高壓項目建成後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風電「棄風」的困局。
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年初表示,「從重點區域來看,「棄風」率都在25%以上,像內蒙古和東北的不少地方「棄風」率都在35%至40%左右。」
李俊峰還表示,目前的「棄風」情況是估算出來的,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嚴重。例如內蒙古和新疆地區理論上風電利用小時應該在2,400小時以上,但實際去年只有1,700多小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存在着嚴重的「棄風」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