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蒙古塞罕壩風電場。 本報內蒙古傳真
啟動「併網」監管 化解產業瓶頸
中國不遺餘力地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預示着中國堅定地從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轉變。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當時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中國土地上快速發展,尤其是風電。內蒙古可開發風能資源居中國首位,約佔中國可開發總量的50%。從2005年開始,很多電企扎堆進軍內蒙古,由當初全區風電裝機只有16.6萬千瓦,到2011年初突破1,000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風電併網裝機突破千萬千瓦的省(區)份。
內蒙古作為國家能源基地的優勢正在進一步凸顯。近日,國家能源局發佈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將加快清潔煤電基地和輸電通道建設,在煤炭、風能資源富集的內蒙古等地建設大型燃煤電站,並且加快推進內蒙古多條電力外輸通道。業內人士分析,這表明呼籲多年的內蒙古煤電基地建設正在提速,內蒙古電力外輸通道建設可能迎來突破的「窗口」。■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建麗、郭燕
據了解,內蒙古蒙西電網電力外輸目前僅有兩條送華北電力通道,最大外送電能力僅為400萬千瓦,均為2008年以前建成,之後的6年間沒有增加一條外輸通道。不過,內蒙古黨委書記王君不久前指出,4條從內蒙古外送的特高壓通道獲國家批准,現已抓緊開工,2017年將全部建成投產,同時抓好電力外送通道配套火電項目建設,內蒙古電力外輸通道將有所突破。
在內蒙古電力裝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由於地區用電增長較緩,電網接納風電能力有限,制約了風電發展。目前,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發電普遍存在利用小時數少、效益低的狀況。中國要成為風電強國,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瓶頸。北極星風力發電網顯示,今年首8個月,內蒙古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約1,380小時,同比下降160小時。其實讓眾企業頭疼同時讓政府棘手的就是裝機速度太快,電網發展未能趕上,導致「棄風」。
去年裝機居內地第一位
記者從公開資料得知,內蒙古發改委在2010年初核准「華電赤峰烏套海4.95萬千瓦風電項目」,「二連浩特風電場一期中海油新能源4.9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商都吉慶梁二期內蒙古京能4.9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等,類似裝機投產的項目在內蒙古還有很多。公開資料顯示,新的裝機仍在大力發展,2013年全區風電裝機容量1,848.86萬千瓦,同比增長9.24%,佔全國風電裝機容量24.5%,位居全國第一位。
分析指出,當前風電在國家能源替代戰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解決併網消納的瓶頸正在提速。此番決策部門啟動全面監管,將有助於化解這一瓶頸,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進入下一個「春天」。
據了解,未來監管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風電等的接入電網情況、「棄風」情況、電網是否優先調度以及過去電費結算的情況。按照要求,針對「棄風」問題,國家能源局將視情況開展重點督察,組織約談國家電網公司本部和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等國內主要電網企業。
在國家電網管轄的內蒙古東部地區,風電年利用小時數同樣有限,也受東北電力需求低迷以及電網網架建設滯後的影響。
為京津冀魯治霾提供機遇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工作指導意見,2014年,京津冀魯將削減原煤消費合計1,700萬噸;全國淘汰煤炭落後產能3,00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200萬千瓦;力爭實現煤電脫硫比重接近100%,火電脫硝比重達到70%。
為了促進京津冀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國家能源局還要求制訂出台重點省區能源保障方案,抓好包括增供外來電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5個方面127個重大項目落地,優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空間佈局。
數據顯示,京津冀魯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燃煤電廠裝機容量均達到1.3億千瓦,按地區面積折算,單位面積裝機容量分別是西部地區的13倍和26倍左右。這也被認為是中東部地區頻頻出現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明顯,國家是將新能源建設定位為國家戰略。無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是建設美麗中國,都需要中國發展風電等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