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挑戰 每分秒 童夢去捉緊這曙光,心中滿盼望 在你旁 從未會放棄這理想」這段文字源自2014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使者(UNICEF Young Envoys)委任儀式的主題曲,每字都是由這班青年使者編寫,是他們一年學習的感受和想法。筆者是UNICEF學校講者計劃、UNICEF Club校內學會專責小組及兒童議會計劃的的義工,踏入第三年服務,希望借兒童的文字分享義務工作帶給筆者新的意義。
每次義工服務對筆者都是一份挑戰,需要不斷思考和嘗試。擔任學校講者,經常要思考如何在講座的種種限制中締造一個兒童友好和充分參與的環境。一場講座人數由百到千;台下聽眾的反應可以很踴躍,也可以很冷淡。為了突破限制,我們在每場講座都試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問問題、設計不同的互動遊戲,或在簡報的設計上加入不同元素。但我們總發現同樣的方法,在甲學校效果可以很好,在乙學校效果卻欠佳......這使我們反覆思考和嘗試,而每次經驗都讓筆者可以在下次講座中做得更好;同時,由於每個兒童,每次聽眾的組合都是獨有的,學校講者不能墨守成規,要以心感受兒童的需要,所以我們會不斷思考。筆者很喜歡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一個著名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在義工服務裡每分秒的思考,都引證着自己的存在,讓我從中認識自己。
然而,這種存在並不孤獨。做義工最開心是會認識到很多同行者,大家都因信念走在一起。筆者加入UNICEF前,對兒童是18歲以下的這個定義也不清楚,更加不曾接觸兒童權利的概念。而加入後則發現這個社會對兒童權利有很多不認識和誤會的地方,自己開始疑問於推廣兒童權利的義工路上,究竟會有多少同行者呢?猶幸過去兩年,我認識到不少同行者,雖然大家參與程度和形式不同,如在學校講者計劃中也未有與每個講者交流,但我們心中滿盼望,在兒童權利倡議的道路上我們是一起的。
兒童才是成年人指導者
「以兒童最大利益作為依歸」是筆者的堅持。這句話目標清晰,但工作中卻為我帶來很多矛盾。在兒童議會擔任義務導師,要經常拿捏中庸之道,讓兒童的參與不會因自己的指導而變得被動。成年人經常有意或無意地因自己的「成熟」而忽略兒童真正的感受和聲音,筆者會問:「我們都曾經是兒童,在何時開始我們已經不懂帶着同理心去和兒童溝通呢?」成年人往往被視為是兒童的指導者,但我覺得兒童才是我的指導者,他們教我重新認識「童真」。
最後,今年11月是兒童權利公約25周年,筆者希望大家都保持一顆童心,建立一個比現在更兒童友好的世界。■吳文軒 香港傑出專上學生服務協會候任會長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