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上,看到兩岸專家接受主持訪問,專題是談錢穆的一生,看後頗有感想。
感想之一,是錢穆完全是靠自學而成就終生的事業,他沒有任何學位,就可以在家鄉教小學,進而教中學,繼而受顧頡剛賞識而到北京大學擔任教職。這種千里馬遇上伯樂的故事,古今中外出現的次數,相信屈指可數吧?只有在那個時代,才會有這樣的情況吧?時代愈進步,怎麼這種先進的事反而消失呢?現在的大學,要想去任教,就算有自學的千里馬,就算有伯樂,但如果沒有博士學位,能進去當教授嗎?這是教育界為了方便管理而數字化的結果,讓真才實學的人才,都被制度埋沒了。
感想之二,是錢穆終生為宏揚中國文化的矢志,不因時代的動盪和變遷而動搖。從無錫到蘇州,從蘇州到北京,從北京到重慶而廣州而香港而台灣,他除了終生自學不懈之外,還艱苦辦學,推廣中國文化。在花果飄零的時代裡,結出纍纍的果實。這種推廣中國文化的精神,如今在香港哪裡找得到?當年錢先生為香港的文化沙漠注入的中國文化生命,如今安在?現代香港的中國文化,是否又回復到花果飄零的時代?這是值得深思的。
感想之三,是錢先生為了讓中國文化得以傳承,創辦新亞,以教室為家,睡座椅,席地臥,強忍胃潰瘍之痛也按時到教室授課。這種精神,現在還找得到嗎?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還會有錢穆先生這樣的人才出現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