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火
月前,收到「二○一四世界閩南文化節」的邀請柬,才知道有一個閩南文化節。
身為閩南人的我,當然應該加以支持。
這已是第三屆了。
第一屆於二○一二年在台灣舉辦;第二屆在泉州;第三屆--即今屆在澳門。
閩南文化,泛指早年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並一代代傳承、發展的地區性文化。
其分布範圍為開放以後被稱為「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及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社會地區。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啓了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人遷入閩南地區,逐漸形成了閩南文化。
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趨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
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來了伊斯蘭文化,大大豐富了閩南文化。
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接踵而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進一步繁榮閩南文化。
可以說,閩南文化的發展,糅合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諸因素,經過融合、雜交、孕育而成的。
誠然,閩南文化兼具「海洋文化」與「僑鄉文化」的特質。
十七世紀初歐洲殖民强權以武力侵佔閩南沿海,鄭成功以金門為基地出征,登陸台南,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招徠內地民眾建設台灣。
金門是一千多年前閩南人前進南洋的前沿基地,也是東南亞華人的原鄉之一,可印證閩南人的航海世紀。
我為參加此次活動,重溫自己的原鄉文化,對閩南文化加深了認識,並向大會提供了論文,題目是:「淺談香港的閩南文化--兼談春秧街的滄桑」。
我的論文如下--
香港的閩南人是一個極大的族群。
如果以語言來劃分,操閩南語的香港人,不光是指福建的閩南地區,還包括廣東的潮汕地區及海南省。
香港操閩南語的有多少人,相信在二百萬以上,即佔香港的總人口近三分之一。
至於純屬講閩南語的福建籍人士,據香港政府的人口統計,二戰後約八十萬,二○一一年有一百三十萬至一百六十萬,估計到今天應有一百八十萬左右。
閩南人最初在香港時和同樣操閩南語系的潮汕人(潮州語屬閩南語系)混居於上環、灣仔以及銅鑼灣。
在舊灣仔沿海便有汕頭街和廈門街的閩南人姊妹街,而銅鑼灣東角道本為苦力聚居之地,而苦力大多是潮汕人。
後來隨着時間的轉移,閩南人和潮汕人開始分道揚鑣。一部分閩南人移居到西環,一部分轉入東區。
上環基本上成潮汕人的天下,如銷售乾貨、參茸的南北行,當中也夾雜若干閩南老闆開的參茸行。
早年專售潮州食品的潮州巷,已成為潮州人出沒的地方,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上址興建新建築物,潮州巷已不復存在。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