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復康會早前向殘疾人士進行調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據政府統計處本年中的人口數字顯示,現時約每3人當中,就有一名殘疾人士或長期病患者。雖然問題十分普遍,不過有殘疾人士認為,傷健共融的理念仍未能得到全面體現。香港復康會早前向殘疾人士進行調查顯示,超過六成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都認為自己殘疾的程度不高,但三成人認為活動及社會參與方面卻面對中度至嚴重的困難。團體冀政府落實世衛所定的《殘疾評定量表》的標準提供相應服務,協助他們融入社會。
盼無障礙設施政策更全面
現年50多歲的黃先生年輕時因腦膜炎令腦部及脊椎受損,下肢癱瘓近30年,他坦言多年來香港的「無障礙設施」雖有進步,但仍然不足,例如設計予殘疾人士行走的路面凹凸不平、設有低地台的巴士數量不足、及商場或食肆的無障礙設施位置和設計不利殘疾人士使用。而港人對殘疾人士的態度亦令他感到尊嚴受損,「有小朋友指住我問佢媽媽:『點解哥哥坐輪椅?』佢媽媽竟然答:『佢曳囉!』」他認為政府應從教育入手,例如在學校階段已經倡導共融,只靠法例規範未必有效改變市民對待殘疾人士的心態。
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經理熊德鳳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香港社會普遍認為殘疾人士只是身體上的損傷,但世界衛生組織亦將「活動受限」及「參與限制」納入「殘疾」的定義。她續稱,所謂「無障礙設施」應該是同時容許健全和殘疾人士使用的設施,也真正具推動共融的作用,她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可考慮改以世衛標準,如從活動、自我照顧、與他人相處等標準釐訂殘疾人士的需要,可助政府更全面制定有關政策及支援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