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仁義禮智,以倫理道德作為人的行為規範。同時,儒家亦以道德自覺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為甚麼儒家偏要着重「道德」,而不像西方那樣着重「理性」?無他,因儒家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看法與西方不同,其中孟子的「人禽之辨」正好說明此理。
孟子談「性善」,認為「四端」是人的本質,與生俱來。同時,孟子也認為這是「人」與「禽獸」的唯一差別。人失去道德心,便跟禽獸無異。
原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
譯文:「人與禽獸的差別就只有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保留它。舜明白世事運行之道,了解人倫關係。故以仁義為本處事,而不為行仁義而行仁義。」
發展四端 成賢聖免淪獸
「人禽之辨」是孟子論證人應追求道德自覺的基礎。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相似之極,唯一少許差別便是「人有道德的可能」,即人如果發展「四端」,將有機會發展成「仁義禮智」,反之亦然。故此,人為了避免成為禽獸,應發展人的自覺心,以仁義為本,以道德處世。至於「為了行仁義而行仁義」的行為,孟子認為並非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
總之,孟子同意人有「動物性」,卻不同意人只有「動物性」,故特意提出人具有「人性」(四端)。「人性」是人與動物唯一差別,人如能將之發揮,則能成賢成聖,相反,人如將之蹧蹋,則只會淪為禽獸。
模擬試題
1. 試闡述孟子之「人禽之辨」。(4分)
2. 為甚麼孟子強調「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4分)
參考答案
1. 孟子認為「人禽之辨」在於人的道德自覺。人與禽獸的根本差別是人具備惻隱之心與是非之心等四端,而禽獸則沒有。人同時具備「人性」與「動物性」,而禽獸則只有「動物性」,故此只有「人」會懂得同情別人與分辨是非,禽獸則絕不會有此道德心。
2. 根據孟子所言,「仁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是人類的道德自覺。如此,由自覺心自然而然的行為,必定是符合仁義的。相反,如果一個人只有「仁義」的外在行為,而沒有「仁義」的內在動機,則此人的行為只不過為符合行為的形式,可是其內在卻不一定是「仁義」的。故此,孟子認為人最重要的是內在的「仁義」,而非外在的「仁義」。
■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與通識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電郵:Dr.JukTse@g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