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綠色建築議會(HKGBC)董事周家明看來,香港密密麻麻、高低起伏的樓宇,正是一支層次豐富、亂中有序的管弦樂曲。記者張偉民 攝
建築連接一個城市的現在與過去,但若問建築與音樂有何關係,也許不是人人能夠答出。香港綠色建築議會(HKGBC)董事周家明工作時致力推動綠色建築,業餘卻愛在YouTube分享原創音樂以及教授彈琴技巧,原來在他看來,建築不過是音樂的實質表現,而香港密密麻麻、高低起伏的樓宇,正是一支層次豐富、亂中有序的管弦樂曲。■記者 張易
看指揮家在台上指指點點,可曾想過,大師正以一支指揮棒,描畫着一棟立體建築?大學修讀音樂的周家明發現,指揮家的作用不僅限於打拍子,還可通過音樂的層次、高低變化塑造出立體空間,而管弦樂隊的每個樂器,就代表空間裡的不同高低。
土地有限 Layer向上發展
「音樂有個Foundation(基調),作曲家喺上面作唔同嘢」,他認為建築亦是如此,外觀千變萬化,卻是出自同一地基。作曲家編排樂曲有起承轉合,分出不同Layer(層次),建築高低變化則有如起跌的拍子,「亂中有序」,令平面的城市變得立體起來。
「西方建築同香港建築分別好大,西方資源多,人口密度比較小,所以建築物會平啲咁發展。但香港能夠發展到嘅土地好有限,建築物唯有向上發展,當你由一個平面向上發展,就要產生啲唔同Layer」。
公共交通 城市污染禍首
要令城市分出不同層次,人車分流是辦法之一,簡而言之,「車在地上行,行人移去較上部空間」。周家明以將軍澳公共交通導向開發模式(TOD)為例,指行人毋須搭車,甚至只需於商場穿梭,就能去到所有地方。他認為城市環境污染大部分來自公共交通,而TOD是人口密度到達一定高度時,自然的發展方向。
綠色建築未能普及,建築成本高是原因之一。致力推動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標準(BEAM Plus)的周家明本身亦是建築界「星級導師」,他用手指在桌上比劃,「建築師起樓時,嗰樓向西擺又得,向東擺又得,但其實能耗好唔同」。
他解釋,以往建築師、機械工程師合作項目時,做完各自份內事就了事,建築師設計好方案交予工程師,工程師即使遇到問題,也無力做重大改善,「因為建築師已經定好所有嘢,佢(工程師)只能夠根據建築師設計,搞啲比較優化嘅系統。」
而自HKGBC2009年推出BEAM Plus後,業界便爭取於早期就實現一體化設計,成為「被動式設計」重要一環。
被動設計 建築風光節能
所謂被動式設計,是指設計手法利用天然元素,如運用陽光和風力來加熱或降溫或作建築物照明。常見手法體現於建築建構,包括大廈座向、窗戶設置、天窗裝置、隔熱及建築材料,或建築的特定細節,如窗框及窗簾設計。
周家明以住宅建築為例,指香港一年約七成時間吹東風,倘建築物樓向朝東,大部分時間可通過自然通風降低室溫,減少使用冷氣。單論太陽輻射,座向朝東或朝西其實分別不大,但為何大家都知買樓盡量避免樓向朝西?原來大部分上班族傍晚才回家,西斜會令到房間好熱。
倘樓向不可避免朝西,周家明教路,建築師可盡量將窗牆比減至40%以下,同時稍許擴大北窗面積。至於荃灣、葵涌等地區,由於西面是靚麗海景,可採用高性能玻璃減少熱量,甚至利用大廈外遮陽系統,讓「陽光未到窗前,就已經停咗」。
周家明明言,建築物朝南,用電量可較朝西節省20%至35%。但若建築物是正方形,樓向便不重要,因整體熱量其實是一樣,「永遠都有3間好1間唔好」。
他補充,於建築物頂部種植綠化亦可吸收太陽光直射,減低熱島效應。不過由於政府無硬性規定,不少建築天台被設備佔據,或預留空間予住客疏散,令屋頂綠化一直未能普及。周家明相信,BEAM Plus將綠化納入評分標準後,社區綠化比例有望升至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