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敏如成為兩屆「國醫大師」以來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女中醫師。袁楚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中醫講求養生之道、陰陽調和,但有人嫌中醫療效「慢」,特別是與時刻以速度效率為先的香港有點「格格不入」。四川著名中醫師劉敏如12年前來港協助東華三院推展年輕中醫培訓計劃,以慢打快,逐點為本地停滯不前的中醫發展「通經活絡」,傳承弘揚中醫文化。
82歲的劉敏如仍不言休、不時在兩地行醫、教學,她2002年首度獲邀來港,協助東華推廣中醫服務。她發現香港並不重視中醫行業,不論從病人或建制內,總可見到端倪,反映部分人對中醫抱輕視態度。
有病人稱沒病 只想調養
劉敏如回憶,上任3天就遇到病人投訴。當時她問病人身體有何不適,卻被病人反問:「你看我有甚麼地方不好?」由於病人一向有頭痛問題,於是劉追問病人頭痛情形如何?病人卻說:「我今天不來看頭痛。」劉敏如問:「那你來看甚麼呢?」病人:「你說我來看甚麼?」弄得劉哭笑不得,同時也發現部分港人對中醫認識不足,醫生與患者有時難以溝通。很多人只想要個湯包甚麼的調一調,有人或乾脆說:「我沒有病,只想調養一下。」劉就告訴他們,沒病就不要來看醫生,外面有涼茶店,去喝一碗就行了。
讀醫5年 卻無公認地位
困難不只在人心,還在於政策滯後。政府沒將西醫與中醫同等對待、共同發展,年輕醫師念大學5年,既念中醫也念西醫,但社會上中醫的前景和系統都不及西醫,進入體制也沒有公認的地位,以致中西醫的落差十分大,而西醫不了解中醫,也帶來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分歧。「我看到有些西醫的病理報告叫病人不要吃中藥,你問我,中藥有沒有毒?我說有毒;西藥有沒有毒?也有毒。」劉澄清,重點是看科學的態度,也不會以中藥毒性較輕等不科學的說法為中醫辯護,中醫發展也需要科學輔助,不能只講傳承。
她指,相較10年前,港人對中醫的認識和態度的確有改善,中醫發展不但分門別類,而且也靠坊間在中醫的培訓和社區開診,為中醫奠下基礎。劉敏如直言,來港多年推動本地中醫發展的路途上遇到很多困難,雖然感到有點無奈,但仍想盡力改變。專治婦科病的她現時在東華擔任顧問醫師,指導培訓年輕中醫。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早前頒發「國醫大師」予3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專家,以表揚各人在中醫藥界的貢獻,劉敏如成為兩屆以來第一個獲此榮譽的女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