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琿表示,中大太空所透過其地面站去接收衛星發過來的數據,對地球表面進行掃描和環境監測,範疇涵蓋氣象、環境、地面沉降等。 曾慶威 攝
夥北京東方騰飛 促國際交流合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從天上看回人間,能做的研究和應用原來比想像中多。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就透過其地面站去接收衛星發過來的數據,對地球表面進行掃描和環境監測,範疇涵蓋氣象、環境、地面沉降等,並為城市的植被情況繪畫生態地圖。太空所日前更與北京東方騰飛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國際衛星全球服務示範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加盟「天基絲綢之路」國際太空衛星科技合作計劃,開展衛星遙感示範研究,未來可將應用範圍擴展至其他地方。
說起衛星應用,大家都略知一二,但具體分類,還是由中大太空所所長林琿娓娓道來︰「衛星應用大致上有3種,一種是通訊衛星,包括電視廣播、電話;第二種是像北斗那樣的導航衛星;第三種就是像我們這樣的地面站,也就是衛星遙感。」中大太空所地面站就透過接收針對3D形變的雷達掃描生成的數據,進行環境監測,調查資源分布,了解環境有沒有惡化或災害。「它甚至可以應用到商業活動,比如由農作物的生長去判斷其價值高低等,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
提供地區服務 監測基礎設施
林琿表示,中大的太空所有兩個功能,一是可以接收衛星發過來的數據,即時提供地區服務,「很多地方沒地面站的,要去購買數據,對即時處理問題而言,可能會來不及」;二是研究隊伍可以在取得數據後,提供各種其他服務,包括工業、農業、城市等。
太空所其中一個與社會相關的應用研究,就是監測日常生活裡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林琿表示︰「我們會監測機場、鐵路、填海區地表是否穩定,高架路是否穩定,這些基建監測做了很多年,有關經驗也獲應用在青藏鐵路。青藏鐵路的路基在凍土上,面對熱脹冷縮的情況,很需要監察。我們看有關的變化會不會構成危險,那邊氧氣少,沒有人值班,透過衛星去做就很好。」至於不少港人都關心的填海而成的香港國際機場,林琿亦表示,其地面沉降只是毫米級的變化,認為大家不必擔心。
至於在香港可謂最廣為人所熟悉的氣象資料,其實也是衛星遙感的範疇。林琿指,中大有學者進行海岸帶環境監測,可以看到波浪、風暴和溫度等實時資訊,「連香港天文台也會去看呢!」此外,中大太空所更曾經幫助繪製香港棲息地的環境地圖,把每一平米裡面有甚麼植被、怎樣的土地利用都做了出來,林琿指︰「這對香港規劃很有用,可以了解到建設會對生態環境有甚麼影響。」
力「壓」政府部門 冀減東南亞天災
院校的前沿研究,無形中亦為不少政府部門構成「壓力」,因為後者不少時候都要派人去實地觀察和計算,林琿解釋︰「海事處會定期坐飛機去看海岸狀況,例如有沒有漏油;像山火問題,漁護署也很緊張,一有山火,他們會坐直升機去拍照,計算火燒的情況。這些都是我們用衛星精確地算出來的。」話雖如此,中大和各個政府部門並非競爭對手,而是合作夥伴,「有時我們要申請研究項目,政府部門也會幫忙寫信支持。」
有了這麼多年的經驗,中大太空所是次加盟「天基絲綢之路」的國際太空衛星科技合作計劃,擠身更多國際合作的平台,把有關應用從香港和珠三角地區,推廣到更多地方,「對我們而言,還是做本分的事,但我們可以把研究變成產品,以香港做示範,為國際合作做預先規劃。」由於南方地區自然災害率超過85%,太空所將會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進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環境遙感研究,包括自然災害監測及城市環境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