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娃娃書又稱連環畫,以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刻畫人物,題材廣泛,內容多樣,老少皆宜。
張衍榮
沒有料到,在中外名著、形形色色「暢銷書」樓上樓下堆積如山,在大家名家方家雜家擠破腦殼,在有錢就可出「書」,抄家盜家騙家蜂擁而至,人鬼神魚龍雜混的「漢街」文華書店裡,竟然會有「娃娃書」(連環畫,亦稱「小人書」)的一席之地!當我在四樓書架間盤桓,漫不經心地東瞅瞅西看看,猛然發現書林一隅,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旮旯裡躺着一套「娃娃書」時,不禁心頭好生一喜!說老實話,我們這些經歷曲折,命途坎坷,如今已是遲暮之年的老三屆人,誰少年時代沒點「娃娃書」情結啊!
不用說,我心潮起伏、感慨叢生的同時,少年時代那些飢渴「娃娃書」的如煙往事便也隨之浮現......
我是地道的鄉里人,整個少年時代都在鄉下度過。我們那個時候,貧窮和落後如影隨形,別說寒門小戶,即便是所謂殷實人家,也沒有誰擺脫得了。最能說明之的有兩條:
一是所有的小孩都得掙工錢。沒有哪家的孩子是光讀書,一點農活、家務都不幹的。栽秧割榖,除草施肥,放牛砍柴,挑水做飯......呵呵,說句笑話,哪個不是從小就開始「掛職鍛煉」的?
二是課外讀物奇缺(鄉下既難買到,也買不起)。誰家孩子如果偶爾有本「娃娃書」,那可了不得。他立馬就能成為小夥伴們追逐的大明星。山林裡,樹蔭下,草垛旁,禾場上......無論他走到哪裡,總有一大群孩子前呼後擁,將其團團圍住。他甚至還可以據此成為一個可以指揮一切,調動一切的小霸王:
「糞扒,去,給我把牛趕一下!」
「夜壺,把你的獨凳(一種專供放牛用的丁字形凳子)讓我坐!」
「苕貨,記着,明日上學把你屋的棗子帶點給我嘗嘗!」
「喂喂,都擠這攏搞麼事?散開,散開,都散開!」
誰要是膽敢拂逆他的旨意,那可就對不起了,不僅他的「娃娃書」立刻不讓你看了,人家還會示意小夥伴們都不纏你,將閣下孤立起來。都說國家怕孤立,其實,比起國家來,孩子更怕孤立,那滋味真的是很要命呢!
再說我自己。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隊裡又沒有可以賺錢的副業,他們苦幹一天也掙不來五毛錢。我依稀記得一個硬邦邦的男勞力一天下來,最多只能掙四毛五分錢,那還是風調雨順的所謂豐年。女勞力還沒這個數。我兄妹五個,家裡年年都超支,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家中就我一人讀書,兩個適齡妹妹一天學沒上過(家父並非那種目光短淺,重男輕女不讓女孩子讀書的農民)。生活的重擔壓得父母喘不過氣來,連子女上學都供不起,哪裡還有錢去買什麼「娃娃書」!儘管那時的「娃娃書」才一兩毛錢一本。
因此,我少年時代雖也像其他孩子一樣眼饞「娃娃書」,可自始至終都不曾有過一本屬於自己的。說來可憐,我所看過的,如《三英戰呂布》、《呂布戲貂蟬》、《甘露寺》、《虎牢關》、《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不是問人乞討借來的,便是厚起臉皮蹭看的。我的一點《三國演義》故事,都是這麼如同討口般零敲碎打積攢起來的。
回首當年,或放學途中,或牧牛時候,或節假期間,那如飢似渴看「娃娃書」的一幕幕往事,怎不叫人一言難盡啊!值得欣慰的是,「娃娃書」使我們受益匪淺:不僅帶給我們無窮快樂,還幫我們獲取了不少歷史知識,更對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世界觀產生過積極影響。比如,我們這些老三屆人普遍具有,且至今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嫉惡如仇等,誰能說跟當年「娃娃書」的潛移默化沒點關係呢?
可惜,後來「文革」初期破「四舊」,「娃娃書」一夜之間歸了「封資修」,被扔進了「歷史垃圾堆」,「娃娃書」從此銷聲匿跡。孰料,絕跡多年的「娃娃書」,今朝不期邂逅,那感覺就彷彿他鄉遇故知一樣,我疾步趨前,迅速抽出一本,見是一套《楊家將》,心中不由大喜。
楊氏一門,祖孫數代,無論男女,皆忠勇之士。「大宋」的江山社稷,趙光義一支的血脈人種,乃至老趙家的那些個罎罎罐罐,哪一點不是人家天波楊府闔族老少拚卻一死才得以保住的?至今屹立東京(開封)街頭的天波府和龍亭前的那座世代清澈的「楊湖」便是力證。《楊門女將》、《百歲掛帥》、《四郎探母》、《楊八姐游春》、《十二寡婦征西》......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故事,那些體現國仇家恨的歷史篇章,那些包含着國家、民族、個人命運,交織着忠與奸、情與理矛盾衝突的戰爭交響曲,曾經以鼓詞、評書、戲劇等傳統形式廣為流傳,以致市井小民莫不耳熟能詳,而被其深深打動的又何止千萬!
毫無疑問,《楊家將》是一曲閃耀着愛國主義光芒的頌歌,雖然其間充斥着「忠君」之類的糟粕,但瑕不掩瑜,即使在當代,仍有着強烈的現實意義。因此,「娃娃書」《楊家將》也是寓教於樂,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
為了不讓後代再像自己一樣欠「娃娃書」看,我當即決定買下,打算作為禮物送給小孫子。可一清點,卻發現殘缺不全。旋又改變主意,想先買下相對連貫的前10本再說。可等我去付款時,卻被收銀小姐告之曰概不零售......無奈,只得作罷。
我帶着不解、不滿和遺憾悻悻離開四樓,乘電梯下到一樓,不想到這兒也有「娃娃書」賣,呵呵,真可謂天助我也!只可惜沒有《楊家將》。於是,我左挑右選,買了套《說唐》。這是一套收藏本,不僅外觀品相好,且配有精緻的函匣,無論印刷、裝幀,都大大超過我當年垂涎不已的「娃娃書」。我想,小孫子得到這份禮物後一定會喜出望外,愛不釋手的。可誰料,這小子居然壓根就不拿它當回事!
興沖沖的我幾乎愣住了。剎那間一股悲涼襲上心頭,那感覺就彷彿「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樣。我心說,老夥計啊,你這獻的是哪門子殷勤喲!可回頭想想,又覺得自己挺可笑的。半個多世紀了,時代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怎麼還抱着老皇曆呢?如今城裡的孩子,誰的娛樂形式不是多元化?電視、電腦、智能手機......外加一大堆聲光電玩具,誰家沒有?而且,那層出不窮的三維動畫片,簡直就是他們的夢中情人,你這老古董的吸引力還能敵得過人家?再說了,他畢竟還小,沒扔你的就不錯了,你失落個甚嘛!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既然新的都已經來了,舊的還能一成不變?太陽還打西邊出了呢!自然如此,社會如此,人如此,看看還有誰不如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