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研《出師表》之二
上篇說到,諸葛亮在《出師表》首兩段中,苦口婆心地勸諫後主劉禪要光大先帝劉備遺德,廣開言路,賞罰分明,用心治國。然後,他又說道: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①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②,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③,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④,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⑤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⑥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譯文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思慮忠貞純正,因此先帝(劉備)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小事,全部都應諮詢他們,然後才去施行,(這樣)必定能夠補救缺點和漏洞,提升效益。(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事,從前先帝任用他時,就曾稱許他「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微臣認為軍中的事,全部都應諮詢他,(這樣)必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則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先帝(劉備)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帝(劉志)、靈帝(劉宏)歎息遺憾的。待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他們都是堅貞可靠,願為節義而死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注釋
① 簡拔以遺:簡拔,選拔。簡,同「揀」。遺,留下。
② 悉以咨之:悉,全部。咨,同「諮」,諮詢、商量。之,代詞,代指上述各人。
③ 裨補闕漏:裨,助益。闕,同「缺」,缺失。漏,漏洞、疏漏。
④ 性行淑均:性行,性情、品行。淑,善良。均,平。此處用錯綜修辭,指個性善良,行事公正。
⑤ 痛恨:痛心、遺憾,與現行語體作為「極端憎恨」一詞者不同。
⑥ 貞亮死節:貞,堅定不移。亮,通「諒」,信實。死節,以死守節。
諸葛亮先後勸諫後主宜:(一)廣開言路,(二)執法公正,(三)親賢遠佞。三點諫言中,以上文「親賢遠佞」最重要,也是諸葛亮最憂心者,所以議論此部分的篇幅最長,語氣也相對嚴重而激切。他向後主推薦足以倚重的文武大臣,論述「親賢遠佞」的優劣得失,繼而藉先漢、後漢的興衰歷史對比作為其論證依據,期望以國家傾頹之嚴重結果,以及先帝對此悲憂歎息之訓示,儆醒當時寵信宦官的後主,要用心治國,復興漢室。■謝向榮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講師
■預告:「細研《出師表》之三」將於 1月 30日(星期五)刊登。敬希垂注。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