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在今日社會,夫妻離異已不是甚麼怪現象,但對單親家庭或單親父母仍帶有濃厚的不自覺性歧視,最明顯的就是傳媒每每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慣用濫情式「同情」-自以為是地把單親家長或子女描寫得如何悽慘和怎樣無助,彷彿他們都是佔用社會資源的族群。
近期看了兩部荷里活舊片《換命謊言》和《怪屋疑雲》,故事背景雖然是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講的都是勇於爭取、維護正義的故事,主角卻分別是單親媽媽和單親爸爸,他們的教子故事也很具啟發性。
《換命謊言》的女主角是一位普通的工薪階層,如常在上下班前後接兒子上學放學,母子關係健康快樂。一天,兒子告訴她,跟人打架,因對方打他;她說:「你還擊嗎?」兒子說有,她先讚兒子「好樣子」,接着馬上提醒:原則之一是不主動挑事兒,但奉陪到底。
兒子承認,是他先打人家,因為對方說他父親因為不喜歡他而跑掉了。媽媽很有耐性地安慰他:爸爸從沒見過你,怎麼會不喜歡你呢? 於是,她給九歲的兒子講了一個故事:你出生的時候,家裡收到一個包裹,當中有一個叫「責任」的東西。但這世界上有些人對「責任」這個東西感到害怕。兒子明白了:原來爸爸是因為害怕責任而跑了,不是因為自己。
這個小細節反映單親媽媽用幽默的方式跟兒子溝通,既教兒子做人的底線,亦令他不會因為父親的離去而感到受傷。
《怪屋疑雲》的單親爸爸則是一位甘冒周圍人攻擊、也要為被冤枉的黑人青年辯護的律師,連累子女在學校被罵,女兒更忍不住跟人打架。父親卻這樣開解孩子:別人用下賤的話稱呼你時,只顯示對方的可憐,你千萬別感到侮辱。記住:昂起頭,走過去,做一名紳士。
一天,孩子們提及用氣槍射殺鳥隻很好玩時,他說:「你射多少藍鳥都沒關係,但要記住,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一樁罪狀。」因為牠只會唱歌給人們聽,卻沒做甚麼壞事。所以,片名直譯為《殺死一隻知更鳥》。
單親爸媽透過日常小故事,跟孩子們強調好壞、強弱之間有一條底線,傳遞出一種自尊、勇敢又要明辨是非、充滿愛心的積極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