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鼓勵本地中小學與內地締結成姊妹學校,並由政府資助12萬元予每所學校,讓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鮮魚行學校學生多數來自清貧家庭,難以負擔交流的高昂費用,校長梁紀昌認同計劃理念,但認為資助不足,且會增加教師工作量。
若增交流額 基層家庭難負擔
梁紀昌指,按照教育局指引,規定境外遊教師與學生比例為1:10,40個學生則需要4個老師帶隊。教師帶隊到內地交流,原有課節須由其他教師代課,變相增加教師工作量。至於攤分12萬元,假設每名學生分得約3,000元,即有40名學生受惠。不過,如學校希望增加交流名額,讓更多學生加入,意味着家長要支付餘額,對「餐餐清」的基層家庭是負擔,最後學生往往無奈放棄。
第三年推國教 獨立成科教學
除了到內地交流外,國民教育亦是加強認識祖國的途徑。鮮魚行學校今年第三年推行國民教育,以獨立成科的形式教學。梁紀昌指,教材自家編制,課堂開放予家長觀課,而課程不設考試,「不會考學生『愛國心』有幾多分。」
為了營造校園文化氣息,鮮魚行學校自去年起開始舉行中國式開學典禮,讓學生體驗非一般的開學日。全校逾260多個學生和嘉賓等日前穿上傳統中國服飾,與數十名老師和家長齊集禮堂,參加「親師友,習禮儀」開學禮。學生行拱手禮,向全體教師表達敬意,又行開筆禮,唱勤學歌,寓意學生憑努力取得學業進步。梁紀昌表示,「濟川文化研究會」透過優質教育基金借出服飾,讓學生穿上參加典禮,期望可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