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期屢有消息傳出中國人民銀行將出手為地方政府存量債務解困。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涂若奔)近期有消息稱中國內地將出台10萬億元人民幣「QE(量化寬鬆)」計劃,全面置換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由央行再貸款埋單。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上周否認了這一傳言,稱地方債務置換是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契約行為。民生證券亦認為,有五大原因表明內地不可能推QE。
人行購地方債法理不合
民生證券研究員管清友和李奇霖近日撰文指出,內地全面債務貨幣化的可能性不大。首先,這種做法與中國領導人執政思路不一致。其次,未來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為了逐步打破剛性兌付,不僅不會有「中國版QE」,未來甚至會開啟有限違約模式。第三,推QE從法理上不合理:《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房策或鬆綁緩財政赤字
第四,這與當前貨幣政策基調不符。從近期公開市場操作來看,央行無論在「量」的工具還是「價」的工具使用上都比較謹慎,貨幣政策應該不會突然跳向QE。最後,新債置換舊債的處理方式只是為了時間換空間;近期資金面明顯偏緊,影響存量債務置換成本,也會擠出市場化主體融資機會。未來處理存量債務的方式主要還是依賴資產證券化、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購置不良資產、股權置換債權等方式。
中銀香港上周亦發表報告指出,根據總理李克強在兩會上的政府報告,今年鐵路和在建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資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在未來亦會推動內地企業在境外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冶金、建材等產業的對外投資。不過,短期內基建投資面臨的挑戰在於地方政府融資因為融資平台的清理而受到擠壓和財政赤字上調不及預期。
報告並指出,內地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大幅下滑。兩會中政府提出穩定房地產需求的必要性,而此前央行在其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也放棄「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的措辭,可能意味着房地產政策會相應鬆綁,惟房地產相關投資難以在短期內顯著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