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近年,或者可以說是近幾個月來,忽然發覺香港有許多年輕朋友非常熱衷於形形色色的「粵語研究」和「推廣」,可是新熱潮背後,似乎有許多誤解。
首先是研究範圍,他們當中許多都從俗將「廣府話」或「廣州話」完全等同於「粵語」或「廣東話」。嚴格來說,香港社會主流日用的是廣府話或廣州話,只是粵語或廣東話的一支。之所以稱為「廣州話」,是因為一般認為以廣州城內西關地區的口音最為正宗。稱之為「廣府話」,則源於這個方言過去通行於「廣州府」,即「南番順東香,清水化城龍,三新一支花」等十四縣。廣東省內其他地區的方言,例如四邑話、東莞話等等,算是廣義的「粵語」、「廣東話」,卻跟狹義的「粵語」、「廣東話」、「Cantonese」(實是廣州話、廣府話有差異)不一樣。
第二個誤區是堅持「香港的廣東話」不是方言,可與「漢語」平起平坐的獨立「語言」(Language)。實情廣府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以北京話為藍本的普通話也是漢語方言,只不過普通話全國通用。從另一個角度看,廣府話也可算是廣東省內的「普通話」!
更嚴重的失誤是以為有「港語」或「香港語」,而這個「港語」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實情是我們只可以將香港地區中國人通用的語言,視為「港風粵語」、「港風廣東話」、「港風廣州話」等等。畢竟我們老香港日常用的詞彙仍以「中文」、「漢語」、「廣府話」為主,而可能夾雜較多英語,或者其他外來語。「港語」和「港語學」都很荒唐,我們頂多可以研究一下香港地區的用語實況跟其他粵方言區有甚麼差別,但是香港人講的粵語跟廣州人講的粵語頂多是大同小異而已。總覺得這種思潮包含了「政治因素」,當政治干預學術,學術就完蛋了。
近日又有「粵語文學」這個講法,如果來自這些忽然熱愛粵語的小朋友,則大多不着邊際!一味以口語詞入文,甚至加入廣府粗口。香港的粵語文學,數十年來前輩文人多讚揚「三及第雜文」。再往上還有何淡如的「無情對」。如「一拳打出眼火,對面睇見牙煙」,或「有酒何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其特色是必須用廣府方言詞來誦讀、理解,外省人很難明白箇中三昧。
其實香港一地的粵語文學,首推粵曲粵劇,其特色就是以粵語的韻律來做文章。如果單純以粵語詞寫雜文,結果用甚麼方言誦讀都分別不大,就沒有粵語文學的特色,只是廣義的中國文學而已。
這一股純為證明「粵語」非方言而推動「粵語文學」的力量,必會失敗。寄語熱心的小朋友,接觸和推廣粵語文學,有現成的粵語時代曲和粵曲粵劇,無病呻吟的雜文,可以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