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龍 澳門緬甸友好協會創會會長、澳門城市大學校董
緬北果敢地區戰火重燃,造成中國公民死傷。中國民眾對於同胞慘死的悲憤之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讓中國捲入戰火卻絕不可取。其實,只要客觀分析就不難看出,此次果敢衝突背景極其複雜,除了緬甸內部的政治因素外,更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意圖借此破壞中緬能源合作、阻撓中國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計劃。所以,如果中國貿然介入緬北衝突,可謂正中別有用心者之下懷,有百害而無一利。支持緬甸和平統一、維護中緬邊界安全才是符合中國利益的最佳選擇。
今年2月初,剛平靜了幾年的緬北果敢地區戰火重燃,緬甸國防軍和果敢同盟軍兵戎相見,緬北百姓流離失所;3月13日,緬軍機更投彈到中國境內,造成了我國公民5死8傷的嚴重後果。一時間,中國民間「對緬宣戰」、「收復果敢」等各種好戰之聲四起。
緬獨特地理位置 成中美博弈戰場
從地理位置上看,緬甸位於中南半島(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和印度半島之間,北靠中國雲南,南通印度洋,對中國有着特殊的戰略意義。
2010年,連接中國西南地區和緬甸印度洋出海口的中緬油氣管道開工建設;2013年天然氣管道率先貫通;2015年1月,石油管道亦告建成。作為繼中哈石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中緬油氣管道的建成,使得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原油和天然氣可以不再經過馬六甲海峽而直接輸入中國境內,大大提升了中國能源進口的安全性。
對緬甸而言,投資逾千億人民幣的油氣管道建設,不僅可以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機會,推動管道沿線的城市化進程;而且還能帶動石化工業發展,滿足其對能源的需求。
然而,就在這條對中緬雙方皆有利的能源通道剛剛建成、尚未真正發揮作用時就爆發了這場軍事衝突,其中的緣由着實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美國為了維護由其主導的所謂「世界新秩序」,對馬六甲海峽覬覦已久,更以「打擊海盜和恐怖主義」為借口,通過在新加坡永久駐紮最先進的瀕海戰鬥艦實現了對馬六甲海峽的實際控制。因此,若中緬油氣管道真正發揮作用,無疑將使美國通過控制馬六甲海峽來「掐住」中國能源進口「咽喉」的盤算徹底落空。
中國不應落入圈套 拖緩推進「一帶一路」
美國從2010年制定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後,為了遏制中國崛起,就開始頻頻插手南海問題,並鼓動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近年來,越南和菲律賓受美國蠱惑,不斷就南海領土紛爭與中國產生摩擦,在國內外製造反華氣氛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之後李克強總理又提出與之配套的「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一旦打造成功,圍繞中國的「大中華經濟圈」即可成型。其中,關係到中國能否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緬甸,作用不容忽視。
而這一切都是西方諸強所不願看到的。因此,美國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其目標就是將中國的亞洲鄰國按美國的意圖連接起來,最終在東西兩面和南海形成對中國的三面圍攻,遏制中國的發展步伐。而這其中,緬甸恰恰又是一個關鍵點。
過去幾年,美國及其盟友不僅加強了對緬甸國內反對派勢力的支持力度,而且從總統奧巴馬到前國務卿希拉里,美國各層級的代表團都爭相訪緬,為的就是增強對緬甸的施壓與滲透。
在上述種種因素下,如果此時中國貿然捲入緬甸內戰,將會落入圈套,不僅因動武干預別國內政而授人以柄,更會因此而拖緩「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真可謂「小不忍則亂大謀」。目前只有通過停戰和談才能真正解決緬北的軍事衝突,相信這亦是緬甸國防軍和果敢同盟軍的共同意願,因此,雙方必須明白意圖通過戰爭來爭取談判籌碼是錯誤決定。對中國而言,歸根結底,支持緬甸和平統一、維護中緬邊界安全才是符合中國利益的最佳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