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經濟、社會學雙碩士
任何不守法的行為都有社會後果,我不久前一篇刊登在《環球時報》的文章,講述香港法治精神流失釀成惡果,就是希望讀者可以看到早前「佔中」和時下正在進行的所謂驅趕內地客行為,將給香港帶來的損害。這其中的社會學邏輯關係就是:任何大規模不守法的社會行為,都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後果是影響社會穩定,摧殘社會環境制約。人的行為都是社會行為,需要一定的制約,沒有制約的社會,必定惡魔叢生。看看近來充滿暴力的「光復」行動,搗亂禮賓府行動,不正是香港法治流失的蝴蝶效應嗎?
警惕法治流失的蝴蝶效應
我在《環球時報》的文章中表述了這樣的意思:不久前香港尖沙咀一名暴徒打劫一間鐘錶店時開槍傷人。這是近20年來罕有的開槍傷人搶劫案。聯繫近幾周發生的反水客衝突事件,想來購物的遊客被嚇跑,吸引來的卻是持槍打劫的暴徒。我認為,這並非個別事件,它是近來香港有人無視法治行為的延伸,是社會心理學中從眾心理的擴散。違法「佔中」、暴力驅趕,賊人當然也膽大妄為地搶一把。
文章刊出後,引起香港社會不少爭議,甚至引來激進者謾罵,文中的觀點很明顯觸碰了某些人的痛處。他們不願看到「佔中」被批評,不願被人批評「驅趕」的暴力行為,寧願面對不合法行為引來的破壞惡果,也不願承認香港近期社會亂象四起的原因。還批評我把持劫案和「佔中」、驅趕暴力行為掛上,「這是什麼邏輯?」事實上,這裡不僅有邏輯,更有揮之不去的事實。
無論是「佔中」也好,驅趕遊客也罷,在這裡討論的還不是政治問題,而是挑戰香港的法治和引發的社會問題,是對香港核心價值的最大損害。相關部門稱香港的犯罪率在「佔中」前的2014年上半年創下20年來新低。但近月來前所未有緊張局勢,使得香港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亦暴跌16名,由第17跌至第33位。這是事實。
最近兩地矛盾激化,旅遊業界指出,由去年「佔領」行動到近日的反水貨客示威,影響內地「會議展覽及獎勵旅遊」旅客的訪港意慾,估計3、4月相關生意最少跌三成。「想來購物的遊客被嚇跑,吸引來的卻是持槍打劫的暴徒。」這絕對有可能。
自然界,看似沒有關係的現象、信息,其實都有內在聯繫,巴西一群蝴蝶煽動翅膀,在地球的另一端可以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自然界中的蝴蝶效應。社會學論述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捲風」或「風暴」。
試想,當香港賴以生存的法治基礎受到挑戰,香港的秩序受到破壞,香港的社會穩定還會有嗎?我在文章中講到,從社會學角度說,每個人的自然屬性中都有獸性的一面,需要社會約束,當社會的法治精神遭到破壞,心中的惡魔沒了法治的制約,社會負面狀況的出現絕對令人擔憂。
對激進行為必須「零容忍」
這個現象還能從著名的破窗效應得到理論驗證。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刊載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上,論及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破窗效應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物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想一想,內地人有隨意亂竄馬路、隨意扔煙頭、吐痰的壞習慣,而到香港就會有所收斂;而香港人習慣講秩序守規則,但到了內地卻入鄉隨俗也跟着亂竄馬路,道理就在社會的窗戶破與未破之間。
今天,香港以挑戰法治的「佔中」以及暴力驅趕內地旅客的行為,都是香港的「破窗」,你在自廢武功,有人變本加厲仿效也是必然。不管你願不願意,香港法治遭到破壞釀惡果絕不是危言聳聽。
破窗理論強調大力打擊輕微罪行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對香港激進者的行為,社會也應該以「零容忍」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