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佩妍)面對大自然的災害,人類很多時也束手無策。然而,通過教育,加上現今發達的科技,可以把天災帶來的禍害盡量減至最低。緊接日前於日本仙台市舉行的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及全球衛生中心昨舉行「2015年後減災框架在亞洲的實施」研討會。有份參與會議的中大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陳英凝表示,本港市民對災害的認知偏低,建議應加強教育及宣傳。
陳英凝指,其團隊於2012年5月向1,000名本港市民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本港災害風險的認識。她表示,「12.8%受訪者認為香港有機會出現災害,但有57.1%人認為本港市民對災害的意識比其他大城市低,但49.6%人則認為港人預防災害的準備比其他大城市較佳。」
對於本港有機會出現的災害,陳英凝稱,有75.3%受訪者選擇傳染疾病;13.1%人選擇颱風;7.4%人選擇火災。然而,陳指只有1.2%受訪者選擇極端天氣,「其實極端天氣是實質存在的風險,關乎到每一個人,惟本港市民對極端天氣的認識較少。」
陳英凝稱,根據過去10年的數據顯示,極端天氣愈來愈明顯,例如極度炎熱或寒冷的天氣。她續指,「要令市民了解更多關於極端天氣,教育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把『資料變成知識』。」陳解釋,要提高市民的災害風險意識,就要把一些資料性的訊息,變成一般大眾也明白的訊息。她舉例說:「例如把颱風的資訊轉化為『八號風球』,那市民就明白要留在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