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求理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建築中心在2014年底發起舉辦「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活動,由籌備工作委員會推出100個項目,向社會宣傳介紹,通過網上投票,收到15,111張有效選票,活動近日揭曉。依得票順序選出志蓮淨苑、國際機場、九龍寨城、雷生春、香港大學主樓、海洋公園、大澳棚屋、尖沙咀原火車站、山頂纜車、中環天星碼頭等十個「最愛」項目。投票者除了在網上點選外,也附上心聲短文,寫他或她與這些建築的情緣和喜愛的理由。在這個繁忙城市,有一萬多人,可以放下其他事情,在網上研究點選,說明市民對自己環境和城市關心。有兩位選民,十項中了八項;中七項的,則有近十位之多。
這十大建築和香港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機場、車站、碼頭、纜車,是人們進出城市和遊玩營役的必經之處;海洋公園,給一家大小帶來多少歡樂和幸福回憶;雷生春是香港戰前商貿、下舖上居的見證;港大主樓是學而優則仕的象徵,平民翹首;志蓮淨苑雖然建成僅16年,卻是優質認真的仿古建築精品,在現代的香港蔚為奇觀。大澳棚屋破舊,卻也是香港曾經和現在依存的生活方式。九龍寨城和尖沙咀的火車站,早已拆除,拆火車站是為了給文化中心讓路,鐘樓僥倖尚存。寨城的生活方式,是香港高密度擁擠狀況的縮影,這樣的密集危樓,在舊區中依然隨處可見。它們和國際都會中心商務區的光鮮形成對照。
大眾趣味 vs. 專業審美
專業的設計,講究結構、材料、空間、簡潔、乾淨、對比、虛實等等技術和美學情調。而大眾的趣味則在於貼近日常生活、幸福歡樂、鄉土回憶、明晰裝飾等。九龍寨城和大澳棚屋,更是自發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現代大規模房屋的生產環節中,用戶是不大有發言權的,財團發展商想像未來買樓的趨勢,設計公司奉命畫圖,將自己的審美喜好盡可能地塞入設計,最終的用戶十分被動。在土地短缺,樓價高昂的香港,用戶連揀選的餘地都很少。這樣的評選可以使市民對我們的城市有更好的認識,設計者也可以更好地知道大眾的興趣所在,設計出為人們適用和喜好的人工環境。
中國的十大
類似的活動,在1999年也舉行過,「50年來的十大建築」,當時結合了群眾投票和專家評選,最後半島酒店、大會堂、藝術中心等建築榜上有名。可以作為對比的是,中國內地在2014年6月,由文化部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發起評選「中國當代十大建築」,入選的建築包括中國尊(世博會中國館)、鳥巢、中央公園廣場、中國美院象山校園、上海金茂大廈、台北101大樓、小蠻腰(廣州電視塔)、北京國貿三期、上海證大喜馬拉雅中心、上海中心大廈。這些建築都是在21世紀後建成的高額投資工程,其中六項是海外建築師的設計。顯示了我國的大規模新區和文化建設熱潮。
和以往及內地的評選相比,「十築香港」更加歷史、鄉土、俚俗、貼近生活。主辦者將挑選範圍擴大到 「房屋」以外,可以是一個環境、一個地方,讓人們重新審視我們所棲息的城市並由此產生感情。香港建築中心是非盈利的民間機構,除了一兩位全職幹事外,其他全是志願者的服務。在為城市服務之餘,希望未來和美國芝加哥和德國法蘭克福的建築中心一樣出名。「十築香港」活動,除了網上和媒體介紹,也舉辦展覽,以選民心聲做書、編織藤箱帶出獲選項目的資訊,饒有趣味。筆者有幸為此項活動稍作貢獻,甚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