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據報道,國家「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經展開,再次將港澳納入規劃並單獨成篇,一方面是中央支持港澳發展之舉,另一方面將港澳納入中國對內對外全盤戰略佈局,亦是國際新形勢的應對之策。今年的國家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強調,「繼續發揮香港澳門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香港社會各界開始探討香港在國家未來發展中的角色定位。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國家對香港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推動大型基礎設施合作,加強兩地互聯互通;編制落實有關地區規劃協定,深化粵港區域合作;推動內地與香港雙向投資,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保障港澳重要物資供應,維護香港民生;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推動CEPA相關工作,支持對香港進一步開放。
促進兩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專家預測,國家「十三五」將實現以服務業大國為重點的經濟結構大國的轉型與改革,即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才能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首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關鍵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未來幾年,如果不加快推動以研發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就難以實現工業的轉型升級。就是說,工業的轉型升級對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程度明顯提高。其次,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很重要。當前,內地社會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的大趨勢已經形成,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從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
近年來,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簽訂與實施,既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的推動,也是拓展及提升兩地經貿合作領域和層次,促進兩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內地與香港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的差異,使兩地形成了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經濟關係。經濟優勢的互補性使兩地在以往的經貿合作中已取得了較大的收益。
全面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
經濟學家認為,我國將繼續轉向消費主導型的經濟體系,所以保險及消費、互聯網及服務等行業仍有投資機遇,而與核能相關企業亦值得關注。受惠於相關政策,醫療保健、環境保護及清潔能源相關行業亦被看好。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在廣東省對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和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並從公佈之日起施行。這為內地首份「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方式簽署的自貿協定掃除了最後的法規障礙。該協議是內地首份參照國際標準,以「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方式簽署的自貿協定,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都超出以往的CEPA措施。
《決定》提出,改革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廣東省投資服務貿易領域的管理模式。《決定》明確,擴大服務業開放,需在廣東省對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暫時調整實施的有關行政法規、國務院文件和經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的相關規定的具體範圍。《決定》還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廣東省人民政府要根據上述調整,及時對本部門、本省制訂的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作相應調整,建立與《協議》要求相適應的管理制度。促進互聯互通基礎建設合作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全面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和內地是一個主權國家內部的兩個單獨關稅區,雖然CEPA的名稱不同一般的優惠貿易安排,內容也比一般的優惠貿易安排更深遠,但其在實質上還是要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實現貿易合作,所以CEPA是多邊貿易體制下區域經濟整合的一種,香港從中受益匪淺。
建設創新驅動的新經濟社會
不可否認,香港擁有相對的優勢,那就是對國際社會的了解和認識,包括對國際規則的適應。隨着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新技術及高科技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香港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區位優勢和技術、人才及研發優勢,吸引內地人才,在香港或珠江三角洲地區共同建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同時,也可為吸引外資到香港建立研發中心,為發展高增值產業創造有利的條件,以推動兩地高增值產業的發展。
香港可發揮橋樑作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外國企業利用香港作為進軍內地龐大市場的平台。應該看到,香港擁有高等教育、市場及法律制度方面的優勢,可以在創新及科技產業化方面發揮巨大潛力,配合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國家戰略,與內地互利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