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採礦歷史展覽場入口處
被定義為旅遊、金融、轉運港以及服務業天堂的香港,也曾經經歷過工業化的時代。位於馬鞍山公園的採礦場便是這樣一處地方。無論是本港學者抑或是內地文化專家都認為,此類香港本地的人文歷史遺跡,政府或相關機構應當多多推介,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從更加宏觀和文化的視角,來感受不一樣的香港風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沿着海邊路徑,步入馬鞍山公園,除了花卉品種和參天大樹之外,香港採礦歷史展覽場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地方。這裡已經成為了馬鞍山公園的一部分,不同形狀的礦石展示在濃密的樹木之間。而過往年代的採礦工具,也被陳列在公園路徑的側處。採礦的歷史主體是人,採礦場景的石雕,亦能夠將人們的視野帶回到機器轟鳴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香港也曾經歷過工業的歷史滄桑。
曾經的礦場 今日的遊園
有一種觀點認為,馬鞍山的礦場,是在上世紀初由澳洲的工程人員發現的。從地質、地形等方面看,馬鞍山蘊藏的主要是鐵礦。因而,從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初開始,馬鞍山礦場便開始進行營運。
既然自然資源是重要的,就免不了佔有和爭奪。在太平洋戰爭時期,香港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在這個時期之中,經歷了戰火歲月衝擊的馬鞍山礦場依舊在進行營運。只不過,這一時期的礦場開採出來的礦,被悉數運往了日本。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舉。馬鞍山礦場依舊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場所。在華資的大公洋行和日本的鐵礦業株式會社的合作之下,馬鞍山鐵礦場繼續有效運作。直到上世紀的七十年代,由於油價上升等因素,再加上香港的經濟開始逐漸轉型,馬鞍山鐵礦場已經顯得難以為繼,最終在1976年停止營運。曾經的鐵礦場,今天已經是馬鞍山公園的一部分。
工業產業的發展,必然形成社會結構和人文風貌的改變。礦場需要礦工。馬鞍山礦場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戰後,呈現出的上升式發展,使得聚集在此處的礦工越來越多。據悉,這些礦工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在馬鞍山區域聚居之後,便形成了馬鞍山的新社區。隨之而來的,便是學校、教會的開辦。因此,礦場的歷史變遷,其實也就是一段人口遷移、聚集和生活的歷史變遷。
被忘卻的歷史遺跡
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馬鞍山採礦場這樣的歷史遺跡,其實具有非常高的人文和歷史價值。但是,如此具有歷史內涵的地方,內地特別是深圳居民,知曉的並不是非常多,某種意義上,確實被忘卻了。
胡野秋表示,以深圳居民為例,大多數人前往香港,主要是去消費場所。「他們很多人去香港,都是在重複上一次的路線,」胡野秋說。因此,胡野秋認為,由於前往香港的人並未較多關注歷史古跡、博物館等場所,所以香港最為暢旺的幾個地方,也就是維港兩岸的商業區。
博物館旅遊、歷史旅遊、人文旅遊,是需要不斷推廣和提升的。這是胡野秋的觀點。他說,在歷史古跡較為集中的歐洲,他的個人觀察發現,像羅浮宮這樣的經典人文場所,一些內地旅客覺得兩個小時的參觀已經完全足夠,未有細心品味其中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在胡野秋看來,部分內地遊客喜歡熱鬧的地方,如果是埃及和迪拜,或許不少人對後者的喜愛程度會高一些。這便是一種旅遊習慣的差異。
「推廣與否,效果的差別非常之大,」胡野秋對記者說道。他並未見到香港的官方或是旅遊推廣機構對香港的人文歷史方面的觀光與景點有較多的推介。他提及,若以香港書展為例,則如今到了每年的七月,會有很多內地居民前往香港參觀書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推介和互動。「既然書展可以如此,則人文歷史的景點推介,也可以這樣參照。」這是胡野秋的看法。
本地官方缺乏歷史和長遠視角
馬鞍山的採礦場遺跡該如何提升?本港學者看待似乎遭遇冷待的這一歷史場域,有着另一番不同的見解。「若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樣的採礦工業場所,或許早就已經成為一個博物館了,而不僅僅只是社區公園的一部分,」這是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助理系主任陳學然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不要說是內地居民,即便是本港市民,對馬鞍山鐵礦場的了解,也極為有限,」陳學然表示。他告訴記者,馬鞍山鐵礦場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是非常之高的,從中可以了解到香港就業人口的多元化以及自然地貌。就歷史意義層面,陳學然認為,首先,礦場的存在是一段香港本地的工業發展史的象徵;其次,礦工的聚居,則是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的本地移民史的書寫;而另一個重要層面,則是日本的戰後復興史。陳學然表示,戰爭其實是資源的爭奪。二戰結束之後,日本雖然撤走了軍隊,但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用經濟的手段獲取資源,則仍舊繼續。馬鞍山鐵礦場在戰後,曾有日本企業參與營運,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
陳學然對記者表示,政府中的技術官僚,往往缺乏歷史的洞見和文化敏感,不了解整個中國的近代史,這其實是一種「後殖民」心態的延續:殖民時代雖然結束了,但是在觀念中,一些人只是從書面化的西方價值和概念中進行工作,缺乏對土地的情感。「這些技術官僚,無文化情懷,也無民族之根,陷入自我殖民之中。」在陳學然看來,這是包括馬鞍山採礦遺跡在內的本港人文歷史設施陳舊、邊緣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