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融樂會發布《香港幼稚園對少數族裔學生的支援和態度研究》。香港文匯報記者黎忞 攝
部分校拒「轉台」 堅持用廣東話面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特區教育局一直鼓勵非華語家長讓子女入讀本地幼稚園,以達致融入目的。不過有調查顯示,逾60%受訪幼稚園以廣東話為少數族裔學童面試,當中只有45%學校願意「轉台」配合不諳中文的學童;很多學校亦只提供中文通告,也沒有學習中文的支援。有巴基斯坦裔家長投訴指,甫進學校,職員即以英語表明拒收其子女,待他以廣東話追問對方時,職員回應指「唔收你哋呢種人」。融樂會指上述情況反映學界在取錄少數族裔學童時有歧視成分,隨時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香港融樂會最近進行了一項「香港幼稚園對少數族裔學生的支援和態度研究」,以電話訪問了香港其中五區共239間幼稚園,並訪問少數族裔家長,讓他們分享子女報讀幼稚園的經驗。
分班阻融入 如「種族隔離」
研究發現,部分受訪幼稚園的少數族裔學生比例佔該校90%或以上;另有8%幼稚園將約10個少數族裔學生編在同一班。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表示,上述安排令少數族裔孩子無法融入華語學習環境,也變相出現「種族隔離」現象。
同時,非華語學童要入讀本地主流幼稚園亦困難重重。研究指出,逾60%受訪幼稚園以廣東話為少數族裔學童進行面試,當中只有45%肯轉以英文為不諳中文的少數族裔學童面試。張鳳美指出,上述情況並不公平,可能已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在配套方面,六成幼稚園只提供中文學校通告,當中近八成坦言不會提供口語或書面翻譯,也未有為少數族裔學童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就算是教育局為家長印刷的《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本為雙語印刷,但當中部分重要資料只有中文,令少數族裔家長不能全面掌握資訊。
一行入去 職員竟稱:No, no accept
現年21歲的巴基斯坦裔少女Shamaila,從小在國際學校讀書,明白到不諳中文的少數族裔很難找到工作,故想為妹妹報讀主流幼稚園,從小學習中文。不過,其父甫走進幼稚園,職員已假設他不懂廣東話,直指「No, no accept(不接受)」,其父以廣東話追問原因,職員竟回應指:「我哋唔收你哋呢種人。」令 Shamaila的父親十分氣憤,感覺受歧視。
同為巴基斯坦裔的Rehana Majeed為讓兒子有良好的中文學習環境,特意申請入讀主流中文幼稚園,但開學後才驚覺學校把華裔和少數族裔學生分班上課。她申請把兒子編入華人班卻遭學校拒絕。
學校稱少數族裔學生中文水平較低,會拖慢華人學生的進度;Rehana又透過社工請求由下午班轉到上午班時,校長則回覆指,上午班多是較「醒目」的學生,而少數族裔家長多因學費較便宜而選擇下午班,令Rehana非常失望。
教局提醒應給予平等機會
香港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曾甘秀雲建議,有取錄少數族裔學生的幼稚園應投放更多資源,如聘請翻譯,或申請社福機構的翻譯服務,政府應為這些幼稚園進行補貼,令幼稚園有更多資源促進家校溝通。
教育局發言人指,學券計劃推出後,合資格的非華語學生都可獲得學券資助,亦可以申請減免學費。本學年有約5,000名非華語學生就讀於參加學券計劃的幼稚園。
當局會以不同少數族裔語言編製各類資料,亦提醒幼稚園須遵守法例,為所有兒童提供平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