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教育學院的師生一同參與校園內的有機種植。香港文匯報記者黎忞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黎 忞) 香港教育學院為提高師生和社會的環保意識及對有機農業的關注,將校園的水池和花圃改建成魚池及有機農莊,並引入瓜棚和水耕系統組件,師生齊落手落腳做農夫,種植有機蔬菜。此外,教院內的生態園預計在下年年初建成,將開放予公眾參觀,分享耕種的技術。
教院P層平台D4座對出,本為普通的水池和花圃,自去年初開始發展有機耕種。現時有機農莊分為土耕和水耕種植,土耕即是傳統耕種方式,種植生菜、青瓜等;水耕則是使用魚菜共生的系統,在魚池和額外組件進行養魚和水生蔬菜種植。
魚食爛菜 便便化養分種菜
教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蔡國豪解釋,魚池中的鯉魚和鯇魚進食由廚餘製成的魚糧及池中爛菜後,其排泄物結合細菌可轉化成養分,被池中植物吸收,過程中又可過濾池水,是個可持續的農耕系統。
現時幫忙打理農莊的還有十多位學生,其中就讀教院可持續發展教育系的二年級學生黃菀參和一年級學生王子杰,是最先加入農夫行列的學生。黃菀參在家中的花園種植了蘆薈、香草等,對種植甚有心得,「我不是『擦鞋』,但我真心想同學關注香港農業和食物生產議題。他們在學校看到植物,會望、會伸手去摸,從而提高對植物的興趣。」
同學們在課餘時間會打理農莊,學習播種、施肥、使用辣椒水除蟲。記者眼見王子杰滿手蚊咬的腫包,仍十分「落力」,可見同學們都非常用心打理農莊,務求令農莊中的蔬菜茁壯成長。
蔬果現場賣 收入捐食物銀行
採訪當日亦是這批業餘農夫收成之時,各人在廣場售賣新鮮採摘的蔬菜。有機蔬菜定價參考市場價格,例如西洋菜售價約20元100克,而賣菜收入將捐往食物銀行。
教院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揚津指出,系內其中一科選修課程是「人與生命世界」,希望讓同學了解人類和生物的關係,而同學們透過打理農莊,可親身體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上述農莊是教院生態園的試點,而該校獲教資會撥款,在匯豐幼兒教育中心對出草地,建立一個以有機農場模式運作、佔地800平方米的生態園,並預計於下年年初竣工。生態園內有梯田、濕地和有機農地等設施,屆時會邀請中小學生到場參觀。蔡國豪透露,院校預計會將魚水共生的組件送往學校,讓中小學生一同學習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