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廣盛)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對現今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模式進行調查,發現曾傷人或有潛在危機的高危青少年,過去一年參與集體打鬥及集體網絡欺凌的比率分別為47%及29%,約為一般同齡人士的4倍。中心分析認為,欠缺守法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差、曾受暴力對待、家庭較多衝突及欠缺溝通的青少年,使用暴力的機會較大。
該中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訪問118名高危青少年(高危群組)及218名中學或大學一年級生(學生群組)作比對。昨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47%高危群組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參與集體打鬥,幾乎是學生群組(12%)的4倍;過去一年曾參與單獨打鬥的高危群組受訪者有42%,是學生群組(14%)的3倍;29%高危群組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參與過集體網絡欺凌,是學生群組(7%)的4.1倍。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崔永康表示,透過比對高危群組及學生群組在欺凌問題、家庭和諧性、自制能力及犯罪的態度後,發現4個項目在統計上均有明顯差距。曾經親眼目睹、聽聞或本身是暴力行為的受害者,有更大可能參與暴力行為,甚至愈演愈烈,而青少年較易受朋輩或小組壓力影響而進行群體暴力事件,青少年暴力罪案的比率亦遠較整體高,值得關注。
過來人:對暴力認知現偏差
現年18歲的阿欣自12歲開始在街頭及遊戲機中心與朋輩一起參與打鬥。她表示,自己對暴力認知明顯出現偏差,認為打鬥屬正常行為,常因小事例如一個眼神、一句挑釁說話而感到憤怒,更即時以打鬥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嚴重的一次是她與一群朋友將一名女生打至滾下樓梯,需要送院,「我不去打他們,他們都會來打我。」她又覺得即使對方報警,自己也不會被捕。
中心督導主任陳文浩表示,在過往個案中,有青少年因犯下暴力相關罪行而被送入教導所,接受最高3年感化。隨社會轉變,語言及網絡暴力也不容忽視,同時需要關注青少年守法意識薄弱的情況。為針對青少年之高危因素及特性,青協將研發危機識別評估工具及分層輔導,安排最少120名青少年參與,期望糾正青少年的對暴力的錯誤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