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關據鈞、朱朗文)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推出數星期後,討論焦點仍未能集中在方案本身。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指出,方案簡單而合理,最重要是令選民基礎擴大至500萬人。她強調,普選特首已是一大進步,故在提名委員會組成等方面應謹慎而行。
梁愛詩近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若撇除是次「政改五步曲」啟動以來的爭拗,只看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本身,這是一個好方案,簡單而合理:被推薦成參選人的「門檻」由150人降低至120人,最多有10人可以「入閘」,加上240人的推薦上限,可杜絕壟斷推薦的情況,平均分布也可有5人「入閘」。
她續說,在提名參選人「出閘」成為候選人時,提名委員會委員可以投不多於參選人總數的票數;提供平台予參選人表達政見;最重要是有權投票的人,由1,200人變成500萬人。
四大界別組成均衡參與
就反對派稱提名委員會制度為「篩選」,梁愛詩強調,由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委會經民主程序提名候選人,符合香港基本法的規定,而1,200人來自四大界別,與其他地方的提名制度相對「均勻」、更具廣泛代表性,並保證沒有黨派及界別壟斷。
她舉例說,美國總統選舉普遍是由政黨提名,不屬任何政黨者已沒有份提名,英國則是由在大選勝出的政黨組閣。特區政府是次公布的特首普選方案已走出很大的一步,由1,200人變成500萬人有權投票,故應該謹慎而行,按照過往經驗來做,而參照選舉委員會組成提委會是合理的安排。
被問到有意見稱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嚴苛」,梁愛詩直言,「8.31」決定合理,並非嚴苛,但若跟一些天馬行空、空中樓閣的建議比較,當然是「無得比」。某些人有「嚴苛」的感覺,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甚或扭曲了「一國兩制」,覺得中央政府在近兩三年收緊對港政策。
她指出,由香港基本法起草過程開始,已着重香港民主發展要根據香港實際情況:香港是中國的特區,權力源自香港基本法,中央在香港民主發展有其角色,不能「話點就點」。
建議繁多無法全數吸納
梁愛詩又說,特區政府首階段諮詢是開放式,沒有方向或建議,很多有心人提出不同建議,但最終的方案當然無法吸納所有建議,部分人可能會有失望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