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之道,在於行仁政與王道。君主是否愛民,施政是否合乎仁德,基於其動機是否為了「與民同樂」。若為一己之私行樂,則屬漠視百姓死活之君;若念民之所需並與眾同樂,則屬仁德之君。
《孟子.梁惠王下》中,曾有「獨樂樂」與「眾樂樂」的討論。如下: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孟子借題發揮,向宣王詢問有關「好樂」的問題,並認為君主有好樂之心,便有條件把國家治理得好。孟子談樂,無非為了闡明君主欲得民心,必須具備「與民同樂」的施政,反之亦然。
後世文人深受孟子思想影響,為官者更無不以「眾樂樂」為治國之理念。范仲淹《岳陽樓記》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還未擔憂前已有所擔憂,在天下人皆快樂後才享受快樂。)與歐陽修《醉翁亭記》之「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人民只知道跟從太守遊覽山水的樂趣,卻不知太守是因為見人們之歡樂而感到歡樂。)兩句傳頌千古的名言,所表達的正是孟子的政治思想。
譯文:
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和我談及愛好音樂之事,我沒有回應。」
問道:「喜好音樂會怎樣呢?」
孟子說:「大王如果真的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應治理得不錯!」
幾天後,孟子覲見宣王時說:「大王曾經與莊子談及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宣王臉色一變,尷尬地說:「我並非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應治理得不錯了!於此事上,現今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宣王說:「可讓我知道箇中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感到快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感到快樂,哪樣快樂些?」
宣王說:「獨自快樂不及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感到快樂,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感到快樂,哪樣快樂些?」
宣王說:「和少數人的快樂不及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強化訓練
試根據文此,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6分)
1.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2. 「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參考答案:
1. 「獨自一人欣賞音樂感到快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感到快樂,哪樣快樂些?」
2. 「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感到快樂,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感到快樂,哪樣快樂些?」
■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兼任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 教育集團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
電郵:Dr.JukTse@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