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文視野:網絡行義 勿忘「實幹」


現今社會資訊發達,網絡力量更有逐漸取代傳統傳媒監察社會角色的趨勢,揭露不少社會問題,如近日的護老院風波、家傭虐兒事件等,都是先從網絡發布信息,再引起輿論,從而促使有關當局正視問題。

從當中可引發人性善惡的思考。到底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先秦諸賢已有過深刻的討論,有各自的支持者。

支持孟子「性善說」的,認為人性本善,若能將此善心推己及人,便足以保四海;支持荀子「性惡論」的,則認為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後天的道德教育將之規範從善;也有支持告子「無善無不善」說法的,認為人性偏善還是向惡,乃後天因素使然。

臉書按「share」顯性善

到底我們的本性是善還是不善?在我們的共同經驗中,也許會有一些啟示。當我們在臉書看見一些不義的照片或影片的時候,或會按下「分享」的鍵鈕,希望他人關注事件,引起輿論,讓大家正視問題。可是當我們按下鍵鈕的一刻,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一時「看不過眼」?難道只是一個氣上心頭而魯莽衝動行為?我們按下鍵鈕,不是因為跟相/片中人交情要好,也不是想要讓朋友覺得自己富有同情心,只是因為當我們看見不義的事情的時候,不禁義憤填膺,希望能做點事情,讓公義得以伸張。由此可見,公義是我們根本的追求所在,「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這種為善而不自知的行為,其實常常發生於你我之間。儒家認為若我們能將此善心推而廣之,由關心身邊的人開始,慢慢便能關心社會的其他人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供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長者,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童;當社會各人皆能「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便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社會問題,「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建造儒家理想的大同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中,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可「外戶而不閉」(《禮記.禮運》)。

我們當小心拿捏箇中輕重,避免誤墮「網絡超人」的虛名陷阱,濫用網絡力量。義憤過後,便應走在義憤之前。分享只是行善的第一步,我們除了在虛擬世界發言,更要在現實世界出一分力,躬身力行,方能兼善天下,真正推動社會邁向大同世界。■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嘉穎

隔星期三見報

相關新聞
好人好事:特奧健兒做校工 享受工作每一天 (圖)
良心學校:能力稍遜糧不減 校長堅持負社責 (圖)
議員批免費幼教資助全日制不足
城大港穗工作坊 促獸醫專業培訓
未來之星中原之旅鄭州啟動 (圖)
擴大規模:赴京杭深豫陝蘇 多角度識國情 (圖)
名師應試錦囊: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雲變古今 (圖)
古文識趣:孟子「眾樂樂」影響後世治國理念
尖子教路:聆聽不需即時答 應抄重點再整理
文化拾穗:屈原未投江 端午已競渡
「中」有理據:老闆 (圖)
News buddy:康城影展禁平底鞋惹爭議 (圖)
吹水同學會:「W字頭」有社交手腕? (圖)
英語筆欄:吉祥物唱歌拍廣告 「行內」競爭大 (圖)
中文視野:網絡行義 勿忘「實幹」
告別爛英文:電郵結尾款式多
畫意空間:第三十四屆國際青少年蒙馬特現場寫生比賽「全球十大青少年畫家」獎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