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控(0005)行政總裁歐智華在2011年接任行政總裁以來,已經推出兩輪大規模的全球裁員行動,包括於2011年宣布在3年內裁員3萬人,及於2013年宣布在3年內縮減1.4萬個職位。不過,即使經過兩次大裁員,匯控的多項指標均未達到市場預測,甚至遠低於集團自己定下的目標,為今次再大規模裁員埋下了伏線。
多項指標均遠低於所定目標
該公司在上次的3年計劃中,定下股東權益回報率(ROE)為12-15%。但在今年3月的業績會上,公布把目標向下修訂至10%。2014年ROE更由2013年的9.2%,大跌至7.3%。另外,成本效益比亦由2013年的59.6%,回升至去年的67.3%,與集團所定目標50-60%有很大差距。唯一能夠達標的,是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微升至10.9%,較監管要求的10%高,但在同業中只算中規中矩。
英提升監管要求 增經營壓力
更大的壓力來自英國的監管要求不斷提升。匯控曾數次被英國監管當局開出「天價罰單」,大幅影響銀行盈利,也被要求將該行的投資銀行與零售銀行業務「實體分隔」,並大幅增加銀行徵費,銀行成本因而顯著增加。
面對如此龐大的經營壓力,匯控唯有作第三次的大規模裁員,三次加起來合共最多裁員6.9萬人。作為匯控兩大「本位市場」之一的香港,在上兩次行動中難以獨善其身。第一次的裁員行動中,需在3年內裁員3,000人,消息震撼本港,也是香港匯豐銀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
截至去年底,香港匯豐銀行及其全資附屬公司,加上恒生的僱員數目為2.9萬人,匯控全球僱員數目則約25.8萬人。
料藉裁員及精簡架構減成本
有外資銀行的分析師指出,在2011至2013年期間,匯控已出售或退出共63項非核心業務,藉此亦削減大約2萬個職位,今次的新一輪裁員行動,他視之為匯控將其「三年計劃」延長為「七年計劃」。又相信,匯控將維持其成本效益比率於55%附近水平的目標不變,即匯控的成本對收入比率一天在55%以上,該行仍有裁員的壓力。
除了藉裁員節省成本外,分析師也預期匯控會進一步精簡集團架構。今次匯控就宣布有意出售土耳其及巴西的業務,主要因為當地屬封閉型市場,加上匯控於當地的規模細小,令兩個市場的貢獻有限。分析師認為,匯控進一步退出非核心業務,也有助節省經營成本。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