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巧弄八音譜京曲 :周明義「關(肅霜)派」京劇聲腔創作解析與琴譜精選集》,作者:周明義(曲),周康梁(著),出版:雲南人民出版社
《巧弄八音譜京曲:周明義「關(肅霜)派」京劇聲腔創作解析與琴譜精選集》於2015年5月正式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386頁,彩色印刷,隨書贈送194分鐘珍貴錄音(3CD)。
該書以雲南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奏員、原藝術室主任、首席琴師和京劇作曲家周明義60多年的個人藝術實踐和音樂創作經歷為線索,以雲南省京劇院經典劇目為框架,記述了以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為代表的集體共同創造的輝煌,以及在中國京劇史上獨樹一幟的「關(肅霜)」流派形成的台前幕後。一段唱腔出了名,往往就歸到了首唱人的名下,這大概是第一部藏在名角兒身後的音樂工作者記述創腔實踐的著作,呈現的遠不止是個人傳記,而是雲南京劇的歷史篇章,是光鮮背後的苦心孤詣,是繼承發展的文化創造。
周明義與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的合作始於1959年,一開始擔任京胡和二胡伴奏工作,在合作中,關肅霜逐漸發現小自己12歲的周明義基本功深厚扎實,能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演奏音色純正,傍得嚴、托得巧、跟得緊,情感處理細膩,思路敏捷,是一位理想的合作者。機緣巧合,加上周明義自身勤奮努力,開拓創新,具有深研細究的工作作風,在操琴伴奏的工作之外,他開始承擔關肅霜新劇目的唱腔創作和傳統戲唱腔的完善整理工作,並且建樹頗豐。
每齣戲的新唱腔經過周明義精巧編排,與關肅霜在排練中磨合完善,唱腔設計者和伴奏演奏者融為一體,演唱細節經過雙方反覆斟酌,最終通過默契配合呈現在舞台上,中間沒有多餘環節,轉換順暢。周明義用流暢嫻熟並富於激情和表現力的演奏將自己創作的唱腔演繹成側幕旁的美妙旋律,不僅為台上的關肅霜伴奏,同時用精彩演奏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珠聯璧合地完成一部部京劇音樂作品。
作為關肅霜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明義對於其聲腔藝術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關派」唱腔是經由周明義創作和整理,關肅霜用其表現力豐富的嗓音、純熟的演唱技巧,配合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加上周明義在幕後嚴絲合縫的伴奏共同構成的。
周明義在傳統京劇聲腔基礎上,借鑒與融合其他姊妹藝術,不拘一格、大膽創新的特點十分明顯,這讓他創作的唱腔既有濃郁的京味,又常常令觀眾耳目一新。他與關肅霜的合作跨越30多年,覆蓋雲南京劇發展的主要階段和黃金時期,關肅霜自經典劇目《黛諾》後的幾乎所有新排和改編整理劇目的唱腔,以及她的弟子創排的諸多新戲都傾注了周明義的心血和智慧,不乏膾炙人口的唱段。周明義輔佐「關派」兩代藝術家和很多演員,對「關派」京劇聲腔藝術的形成做出直接和不可替代的貢獻。
周明義新創、整理唱腔和操琴伴奏的劇目不計其數,行當涉及青衣、花旦、小生、老生、花臉、丑角等,囊括幾乎所有京劇板式,甚至有載入史冊的創新板式。借鑒姊妹藝術種類繁多,有評劇、越劇、滇劇、川劇、蒲劇、漢劇、昆曲、黃梅戲、陝西梆子、河南梆子、歌劇和外國民歌等;劇目題材廣泛,有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民族戲、廣播劇、詩詞等。其中民族劇目包括景頗族、佤族、苗族、布依族、藏族等。在中國京劇界同輩琴師和京劇作曲者中,像他這樣既是技藝精湛的京胡演奏者,又創作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質量上乘的作品,特別是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劇目的音樂人並不多見。
在資深媒體人周康梁協助下,周明義從1964至2006年間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唱腔手稿和錄音、錄像數據中,遴選出為關肅霜及其弟子們以及其他演員創作的最具代表性的15齣經典劇目,並精挑細選其中42段(170頁曲譜)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唱段,囊括除丑角以外的所有行當,歸類放入上編(關肅霜劇目)和下編(「關派」弟子和其他演員劇目)。
現在能看到的京劇曲譜書籍通常是後人對各種流派唱腔的記譜、整理和彙編,鮮有創作者自己作品的集結。書的獨特之處則在於,每齣劇目的獨家唱腔曲譜前增加由周康梁單獨撰寫的背景文字介紹,對劇目故事梗概、排演背景、創作經歷、趣聞軼事等作了詳細介紹,通過一個個幕後故事、珍貴老照片、歷史片段、細節展現這些優美唱段的出台過程和創作思路,讓讀者從唱腔創作者的角度了解關肅霜及其弟子劇目唱腔的形成過程,並且對其中別具匠心之處進行重點說明。
《巧弄八音譜京曲:周明義「關(肅霜)派」京劇聲腔創作解析與琴譜精選集》是周明義藝術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也是第一部系統整理和研究關肅霜及其弟子代表劇目聲腔藝術的著作。時空跨越70餘年,以音樂為載體呈現雲南京劇發展歷史,涉及關肅霜藝術流派創作團隊的眾多成員,兼具趣味性、實用性、學術性和史料價值,是周明義和他的同事們為京劇奉獻一生的寫照。■文:吉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