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而未來中國將如何成功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備受各方矚目。多位文化專家日前在西安指出,「一帶一路」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根本上要靠文化支撐,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建互學的絲路精神,也要依靠文化,因為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夠促使心靈溝通、思想碰撞、情感銜接。■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西安報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陝西西安,曾是古絲綢之路起點。近日,由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夢想絲路」媒體採訪活動走進陝西,並成功舉辦「絲路講壇」和「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圓桌對話等系列活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張國祚在活動上演講時提醒,「一帶一路」倡議要真正落實起來,恐怕還需要經過很漫長的過程,而在這漫長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各種複雜情況。對此,中國要有充分的準備。
發展經濟同時 讓軟實力上路
琵琶等樂器,桃、葡萄、苜蓿、菠蘿、西紅柿、胡蘿蔔以及佛教等等,都是通過古絲綢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從西亞、中亞傳到中原。中央文史館員、著名文化學者田青認為,在當今新的「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不能只着眼於經濟,經濟當然要做,但是中國不能夠讓「一帶一路」上的國家,誤以為中國做這件事情就只是想掙錢,只是建基於經濟,其實也要增強軟實力。
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日前已經出爐,中國的倡議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但張國祚強調,當中國要進行國家文化傳播的時候,一定要體現中國恰到好處的文化軟實力,而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中國處理好同周邊國家的關係要遵循四個字:「親、誠、惠、融」,就是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語言關已通 重拾歷史價值
中國的「一帶一路」提倡「文化包容」,要實現「民心相通」。張國祚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不是短期的行為。中央關於「一帶一路」的大政方針,每一條真正落實到位都離不開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專員杜曉帆指出,絲綢之路是人類一大重要文化遺產。他說,現在到國外,中文已經不成問題,許多國家的商場裡邊都貼滿了中文標籤,店員都會說中國話,歐洲、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等許多地方都已是中國人的市場,但這些並不代表中國的軟實力已經成熟,有時反而對中國帶來負面影響,現在已到了要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絲綢之路歷史遺產的價值重新看待,提升對中國軟實力認識的時候。
田青認為,在當今新的「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中國文化走出去,也要貨真價實,這其中,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楊正泉表示,文化傳播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諸多項目當中的一項。貫穿亞歐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發展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先行 建立友誼
陝西省科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王長壽強調,在今天的「一帶一路」的建設當中,要秉承古絲綢之路的開放、多元、包容、交融的品質,讓文化先行,通過文化先行才能打下政治、經濟、社會、安全、外交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基礎。他說,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經濟是關鍵,文化是基礎。
張國祚指出,無論是「一帶一路」要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還是中國提出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建互學的絲路精神,都需要靠文化支撐,因為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夠促使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銜接,才能夠使感情越來越清,心貼得越來越近,才能建立起友誼,而有了友誼一切事情才能夠好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