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陝西省政協委員、長安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吉發教授。 記者張仕珍 攝
兩千多年前,漢使張騫自長安出使西域,伴隨着駝鈴聲聲,一條金色的絲綢之路由此開闢。兩千多年來,這條7,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上灑滿了往來人們的汗水和艱辛,也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如何讓今天的人們得見昔日的繁榮與艱辛,陝西省政協委員、長安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吉發教授認為,陝西應建一座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以留住文化根脈,重塑絲路繁榮。■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張仕珍 西安報道
今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陝西視察時指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陝西是「天然歷史博物館」,文物點密度大、數量多、等級高,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西安建中國絲路博物館有堅實基礎」
劉吉發表示,陝西是文化大省,省會西安是博物館之城,又是絲綢之路的歷史起點,完全具備建立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條件。他指出,在中國的三大國際化大都市中,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西安則是文化樞紐,其地位可見一斑。「西安已把文化國際化作為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戰略定位,同時西安的國際性文化資源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
據了解,在全國22個絲路文化世界遺跡中,陝西有7處,佔有全國擁有數總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在陝西的7處遺跡中,西安有5處。劉吉發稱,從全局來看,西安的絲綢之路遺跡進入世界文化名錄數目之多為全國都市之最,這也為在西安建設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並表示,西安博物館數量逾百,作為博物館之都,在人才和經驗方面有着豐富的建館積累,許多館藏珍品亦是名揚海外,這些都將對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建設起到很好的作用。
「絲路博物館應是國家化的博物館」
絲綢之路橫貫東西,是一條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劉吉發認為,絲綢之路具有明顯的國際意義,因此絲綢之路博物館本身就應是國家化的博物館,戰略定位理應站在國際化高度。
他同時指出,漢朝是絲綢之路的歷史起點,西安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是絲綢之路的地理起點。因此,從時空坐標來看,漢未央宮遺址公園西側地帶可作為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的首選之地。與此同時,從大西安國際化戰略佈局看,在此地建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還可進一步推動國家級西咸新區建設,為西安和咸陽兩市加速融合提供機遇。
對於未來博物館的館藏內容,劉吉發認為,一方面是陝西境內的歷史珍品,另一方面也要廣納國內和絲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有關歷史藏品,使館藏內容國際化。他認為,不僅要重視「藏」,還要重視「展」,以藏為機,以展為用,藏展一體,從而使佈局立體化,讓更多的人得以走近絲路歷史,了解絲路歷史。
劉吉發還提出,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在投資方面也應國際國內相結合、政府與社會相統一,走多元化投資路徑,並通過現代化、科技化、藝術化方式展示絲綢之路的文化精品。同時,由於絲路博物館館藏規模宏大,他建議可從建築形態方面多下工夫,形成「館、街、廊、園」一體化的國際化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