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子權(右)、吳碧琪(左)、鄧詩穎(左二)與李蘊妍(右二)合影。 馬靜 攝
「如果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一定會答自己是中國人,是從香港來的中國人。」已經連續兩年在內地實習的香港大學生吳碧琪這樣說。香港回歸18周年前夕,本報記者在北京遇到了3位在內地實習的香港大學生吳碧琪、鄧詩穎和黃子權,3人均表示,在內地工作生活的精彩,只有親身經歷才知道。內地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限機會,會考慮留在內地長期工作和生活。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靜、實習記者 劉問渠 北京報道
吳碧琪和鄧詩穎今年都是第二次來內地實習。去年,她們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實習過兩個月。她們對內地工作生活節奏已駕輕就熟,很快適應了新的實習崗位。香港城市大學會計系三年級學生吳碧琪在中國中化集團人力資源部實習,「公司給我安排了蠻多工作,還會參加一些小型會議,公司想盡快讓我了解公司的運作。」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二年級的鄧詩穎則在北京貿易促進局國際聯絡部實習,主要負責核對一些文件中的中英文翻譯是否準確。與兩位女生相比,黃子權的內地生活經歷則更加豐富。就讀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三年級的他如今已是個「北京通」,說話也帶着「北京腔」,今年他要到著名的房地產企業高力國際實習,去年他曾在貝恩諮詢公司實習。
對內地發展看得更清楚
「來內地前,總有這樣那樣的想像,來了之後發現與想像的很不一樣。在內地工作生活的精彩,親身經歷才知道!」被問及為何連續兩年選擇到內地實習時,吳碧琪說。「如今整個世界,不單是香港,都在關注着中國內地的快速發展,在內地的經歷不只是可以豐富視野,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北京又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來到北京,可以將內地的發展看得更清楚。」去年吳碧琪選擇了上海實習,因為她聽說上海與香港很像,甚至很有可能超越香港,她就要去看看,今年她則選擇了北京。去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實習的鄧詩穎則認為,每一次的在內地的工作機會都很難得,所以她今年選擇了北京政府部門,「要有不一樣的體驗」。
擠地鐵、吃美食,與北京的年輕人一樣,這3個年輕的香港大學生在北京過着最接地氣的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內地生活。被問及對內地的印象時,3人均表示,與之前在香港聽說過的和在一些香港媒體上看到的「很不一樣」。黃子權坦言,到北京上學才感受到內地的發展,看到了內地的人和企業都在積極創新和改變。 他又稱,自己在香港科大、中大的同學去年也已經在北京創業。
鄧詩穎說,自己是香港青年學生交流網絡的副主席,「這是關於內地的一個媒介,我想通過這個平台,讓更多的香港青年人知道內地是什麼樣子,我們在內地做了些什麼。」
在提及國民身份認同感時,擔任北京大學香港文化會會長的黃子權說:「我們這個社團的宗旨是促進兩地交流,讓大家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加強一種共同的國民認同感。」他坦言,確實存在香港年輕人不認同國民身份的問題,「問題發生的原因都是不了解,對對方都會有錯誤的假想,然而通過對話可以解決。」
吳碧琪和鄧詩穎則表示,通過在內地的實習對自己的國民身份的認同加深了很多。吳碧琪特別提到,「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中國人,我一定會回答,是的。我會說我是從香港來的中國人。」
會考慮在內地長期生活
會不會在內地就業,長期在內地生活?3個人都表示,如有機會一定會考慮。黃子權表示,之前在諮詢公司實習時,涉獵過金融、餐飲、服裝、互聯網等各個行業,深刻地感受到了內地的發展前景,尤其互聯網創業,「北京在將來很可能會超越硅谷。北京有很多很好的機會,在這裡可以接觸很新的東西。」 鄧詩穎也表示,一定會考慮北上就業的機會,她說,「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想長遠一些,畢業後,看看自己的領域在外面的環境中如何發展。年輕人應該要試着離開自己的 comfort zone(安樂窩),在舒適的環境不會見到不可預知的挑戰與困難。」
吳碧琪坦承在內地就業會離開家人,但她依然會嘗試,因在內地發展機會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