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題是通識文憑試常見題型,筆者欲借本專欄和考生分享心得。
建議題的提問方法有兩種,第一類是要求考生直接對某一議題提出解決或改善方法,如2012年練習卷卷二第三題的(b)小題,要求考生提出香港政府和青年人在促進不同族裔共融方面的方法。第二類是要求考生評估已提出建議或解決方法的成效,如2013年卷二第一題的(b)小題,要求考生討論提供經濟誘因對減少香港固體廢棄物的成效,一般考生縱能提出建議或圍繞建議討論,但討論容易流於空泛,或有欠組織,每每被評卷員評為東拉西扯、討論欠焦點。
筆者提議考生處理建議題時以兩項標準提出或討論建議。第一,探討建議與問題成因的關聯性。考生可先討論問題的成因,再提出針對有關成因的解決方法。以2012年的考題為例,考生宜先指出現時香港不同族裔共融的具體障礙,例如文化差異、缺乏交流渠道,再針對障礙提出建議,例如港府可透過傳媒和教育加強市民對不同族裔文化的認識。這一來,不同建議就會以問題成因為焦點串連起來,答案既能聚焦,也顯示高水平的組織能力。
第二,建議的時間性。考生可以分別從即時性和長遠性來處理建議,最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是有包含短、中、長期的政策。以2013年的考題為例,考生可討論短期經濟誘因對減少固體廢物是否有立竿見影之效,政策能否達到長期源頭減廢的效果,再探討政策的可持續性。提出建議時,可提出包括短中長期的解決方法,顯示處理問題的全面性。
最後,筆者想借是次機會帶出建議題的兩個迷思;有考生指出考評中出現的議題,部分即使現今政府仍未有妥善的處理方案,期望考生提出解決方案是不是要求太高;另外,考生擔心提出較大膽、創新的辦法會否影響評分。
筆者認同第一個講法,但必須強調考評旨在測試分析和解難能力,建議的具體內容和執行細節只須簡單說明,考生按常理提出方案已經足夠,而較大膽、創新的建議,考生宜考慮在考試時間內能否詳述和解釋建議,贏取評卷員的認同。■戴健暉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人文學科課程主任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