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笑
文學電影一向較少人拍攝,近年除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外,也想不起其他,許鞍華的《黃金時代》雖以民國女作家蕭紅為切入點,但畢竟講蕭紅的飄泊、與幾個男人的糾纏,其作品沒有介紹太多,大概不算文學電影吧。
踏入影像年代,文字的吸引力大大下滑,個個都習慣睇片睇圖,要年輕人翻閱經典文本實在太難了。有見及此,台灣文化部號召一班導演,籌劃《閱讀時光》系列,以影像描繪文學,讓觀眾走入文學世界。
《閱讀時光》由台灣金鐘導演王小棣策劃,選出十部反映時代特色的文學作品,將之改編成高畫質影片,每一部影片如同一個精細又準確的「影像書摘」,不只是說故事,更努力重構歷史面貌與氛圍。每部文學影片各約20分鐘,再加上5分鐘的幕後紀實,邀請名家評介,參與拍攝的導演包括王小棣、王明台、鄭文堂、鄭有傑等,他們把作家楊逵、朱天文、廖玉蕙、駱以軍等人的經典著作,以影像活現在讀者眼前。此次香港書展受邀出席名作家講座的季季及夏曼.藍波安的作品亦收錄其中。
文學是閱讀時代的一把鑰匙,《閱讀時光》收錄了從日治時期、白色恐怖、以致於解嚴之後迄今的整個台灣歷史縮影,緊扣人與地,既是歷史的回顧也是文學的傳承, 更是一次文學與影視的養分交融,把閱讀人口從電視觀眾裡找回來。這一系列作品在台灣播出後,反應十分熱烈,作品早前在香港書展放映,反應不俗。
《閱讀時光》涵蓋十個作家之作品,包括楊逵《送報伕》、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季季《行走的樹》、劉大任《晚風細雨》、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廖玉蕙《後來》、柯玉棻《冰箱》、夏曼.藍波安《老海人洛馬比克》、張惠菁《蛾》及王登鈺《大象》。
《閱讀時光》可提供學校、社區組織、藝術團體、非牟利單位等放映權,詳情可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