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鄺文峯
人的腦袋很細,但腦海的世界卻無邊無際。看《潛行凶間》的時候,見識到如何將潛意識橫切為一層一層的空間。其實這個概念源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科幻小說《盜夢偵探》,小說其後畫成漫畫,再於2006年改編成電影。兩齣電影同樣遊走於天馬行空的夢境之中,開展有關潛意識的故事。今年Pixar同樣以大腦為題,推出《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看似是兒童版的《潛行凶間》,但原來深奧得多。
看到海報上五個線條簡單、造型又不特別討好的角色,你可能會懷疑《玩轉腦朋友》會否得到小朋友喜愛。看完之後,恍然大悟,這齣電影根本不是拍給小朋友看,反而更適合長大了的我和你。
《玩轉腦朋友》將腦海內各種複雜抽象的奧秘具體呈現,例如將記憶、性格、夢境和潛意識等形象化為圓球、小島、電影片場和密室,又將不同情緒轉化為五個性格鮮明的「腦朋友」。雖然腦海世界全屬虛構,但由於每一段情節、每一件道具都牽連主角的情緒起伏,自然不能胡亂發展。正因為這種連繫,觀眾不時要思考情節背後的象徵意義。記得有一段,「腦朋友」阿樂不慎混淆了「意見」和「真相」兩個箱子內的貨物,卻換來童年的虛構玩伴乒乓淡然的一句「這經常發生」,簡直當頭棒喝。另一段,乒乓跳下火箭,消失在記憶之中,才能成全阿樂重掌腦海總部。曾幾何時,我們都唱過「願我會揸火箭,帶你到天空去」。如今呢?火箭放下了,但我們有走得更遠嗎?從《衝天救兵》中仙境瀑布上的兩張空櫈,到《玩轉腦朋友》中被遺下的乒乓,Pixar一再提醒我們,放下從來都是一門藝術。電影亦不失調侃意味,例如那chok到爆、開口埋口願意為愛而死的「男朋友」,就展露了少女情懷的可笑。阿樂最終讓他得償所願地殉情,更是幽默。而阿樂在開場和最後的兩句:「都已經十一/十二歲,仲有咩事可以發生?」同樣是一種諷刺,真心(膠)地告訴大家,過分樂觀其實只是太傻太天真。相反看似百無一用的阿愁,才是懂得最多的那個。的確,看看自古以來,幾多作家藝術家哲學家自殺身亡,就知道懂得太多的人通常都並不快樂。看懂了,就會明白這套卡通其實老練得很。
放下童真還未夠,要成長就要學懂擁抱哀愁。是的,沒有人喜歡哀愁,但同樣沒有人能拒絕哀愁。與其奢望將「他」遺棄,不如想想如何與「他」共存。或許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有醜才有美,有哀才有樂,有裂縫才有陽光。當我們學懂釀成一個個混色的記憶球,認識每一種相對的價值,自然學懂觸摸成長。雖然我和你都長大了,但我們永遠成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