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江西省贛劇院副院長、江西省贛劇暨弋陽腔保護傳習中心副主任張鳴。
贛劇是江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擁有6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江西省東北地區,發端於明代的弋陽腔。解放後,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領導人的高度讚揚,文化名人茅盾、巴金、田漢、曹禺、梅蘭芳、張庚等也都給予了高度評價。2011年,贛劇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有關專家表示,近些年在內地,傳統藝術院團漸漸沒有市場,很多傳統文化劇團在逐漸消失,「非遺劇種,首要任務就是要傳承、要保護。除了把原來的傳承下來,還要有所發揚,有所創新。」■文:香港文匯報 實習記者 牛琰
成立於1953年的江西省贛劇院是中國唯一保存和演唱弋陽腔、青陽腔,並擅演湯顯祖名劇「臨川四夢」的古典戲曲劇院。周恩來、郭沫若等人先後為劇(團)院題名,1960年,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分別派員南下移植贛劇,一時出現了「南花北放」的繁榮景象。
毛澤東盛讚:「美、秀、嬌、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贛劇的發展如枯木逢春。贛劇藝術家們對贛劇加以絲竹伴奏,排演了《還魂記》、《珍珠記》、《西廂記》、《西域行》等名劇,演出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湧現出了楊桂仙、潘鳳霞、段日麗、涂玲慧等一批優秀的贛劇演員。「眼界抬高不怕前頭遮住,腳跟站穩何懼後面擠來」是贛劇在當時演出的真實寫照,有民謠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更是深入人心。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的領導人尤其鍾愛贛劇。」江西省贛劇院副院長、江西省贛劇暨弋陽腔保護傳習中心副主任張鳴向記者介紹,「當時領導人到江西來,在廬山開會,專門要看贛劇,並和演員合影,毛澤東向我們的演員潘鳳霞講述戲劇文化,並用美、秀、嬌、甜四個字稱讚贛劇。」
人員流失 傳承路舉步維艱
有關數字顯示,中國戲曲劇種在上世紀50年代有368個,80年代有317個,到2005年則只有267個。這種衰退,主要是國有劇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劇團的主創人員大量流失、人才斷層現象嚴重引起的贛劇也是如此。
贛劇的彈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其它還包括秦腔、高撥子、浙調、浦江調和文南詞諸腔,其中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尤受群眾的歡迎。解放後,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贛劇的發展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我們過去創編人員、音樂作曲、舞美、演員樂隊都是實力非常強的,最強勁的時候是分為3個隊,200多號人,演出陣容不容小覷。」據張鳴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江西省贛劇院的影響很大,遍及全國各地和港澳台及國際舞台,但是近20年來,隨着人員流失,贛劇逐漸寶玉蒙塵,傳承之路舉步維艱。
「現在我們的主要演員,也就是站在舞台中間的角,人員年齡偏大,都五十多歲了,骨幹一點的四十多歲,也就是贛四班的學員,因為贛劇從第一屆學員到第六屆學員,這一個階段的發展,時隔16年,沒有培養新的演員,產生了斷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