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贛劇團下鄉演戲盛況。
演員匱乏,觀眾流失,演出場地缺失......與全國絕大多數地方劇種一樣,贛劇也陷入了這樣一種惡性循環,有失傳的危險。
2011年6月,贛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非遺』的稱號不是名利雙收的文化招牌,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壓力」。......『非遺』不是簡單地為保護而保護,不是使其『束之高閣無人識』,而是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在演戲同時要進行非遺展示,讓大家在看展覽的當中又看演出,進行一個活態傳承。」據張鳴介紹,在今年3月份,贛劇院聯合梅嶺風景區建立了首家贛劇博物館,對演戲用的箱子、服裝、臉譜等古文物進行集中展示,長期面對參觀者免費開放,每周末上午十點和下午兩點半在旁邊古戲台公益演出非遺劇目,「現在由於天氣炎熱,我們進行調整,在歌舞類、小品類、器樂表演類、獨唱、合唱節目中加上贛劇的元素,演繹這些人們喜聞樂見的綜藝節目,把現代感極強的綜藝節目加上古色古香的戲劇元素,很受遊客的喜愛。「我們這些演員表演功力都很強,把贛劇裡面的一小折變成歌舞來表演,唱腔是贛劇,表演是歌舞形式,美名其曰贛歌舞,年輕人特別喜歡看。」
「傳統戲曲在我們國家,很多傳統藝術院團,實際上來講基本上沒有市場,很難生存,但是往往這些又是中國非遺劇種,首要任務就是要傳承、要保護。我們將通過這些展示,不斷擴大贛劇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