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粵劇兒童教育的目的是甚麼呢?
我想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說。第一個層面是讓兒童認識粵劇,將來成為粵劇從業員或觀眾;第二個層面是讓兒童認識粵劇,作為培養他們文化藝術修養的門徑。
先說第一層面。近年部分青年演員都是在中、小學階段接觸粵劇、愛上粵劇及學習粵劇,畢業後更投身粵劇舞台,延續對粵劇藝術的追求。但我們不宜過分誇大這層面的影響,因為在數十萬的中、小學生中,最後投身粵劇行業的青年不竟還是很少的數目。至於會否在畢業後成為粵劇觀眾,根據本地話劇的發展經驗,其觀眾是「黑頭人多,白頭人少」,即是說青年人畢業後,由於各種因由,漸漸遠離話劇舞台。如果這種現像同樣出現在粵劇舞台,即讓兒童認識粵劇,將來成為粵劇觀眾的目的,其效果也不能過分樂觀。
我認為第二個層面用粵劇作為培養學生文化藝術修養的門徑,應該是粵劇兒童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果問:中國有不同的藝術,粵劇有甚麼優勝之處呢?粵劇是嶺南文化的藝術財富,它也一如別的中國地方戲曲是一種綜合藝術,包含詩、歌、舞、樂、技等元素,通過認識和學習粵劇,能增進文學、音樂和舞蹈的修養,鍛煉身體。部分傳統劇目更具教化功能,蘊藏了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價值觀。同時粵劇也受西方表演藝術的影響,可說是「西為中用」的表表者。因此,教授的內容不應局限於教唱、教做的範疇,粵劇的歷史和理論也須涵蓋,向小學生說說梨園故事,讓中學生認識戲曲美學理論,都有助提升他們欣賞粵劇的能力。
基於我認為粵劇兒童教育的重點在培養學生文化藝術修養,學生對粵劇有正確認識(也同時是對戲曲的正確認識)十分重要。戲曲由唱、做、唸、打四大元素構成,唱、念因不同的地方語言和音樂而各有獨立面貌,但做和打的動作基本相同。因此,認識戲曲動作是學習粵劇的的基礎。讓學生嘗試穿戴,只應作為引起他們對粵劇產生興趣的手段。如果更進一步,在沒有基礎訓練的情況,安排他們踏上舞台演出,倒頭來可能弄巧反拙,讓學生形成話劇加唱便是「做大戲」的錯誤觀念。
粵劇兒童工作在未獲重視、僅獲微薄資源支援下,一直靠一班有心的學校老師和粵劇工作者堅持不懈、努力耕耘,才有今天的成果。但要進一步把粵劇放進學校教育的層次,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建立系統化的學習課程,也就是位居要職的袞袞諸公的責任了。■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