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勞工處舉辦頒獎典禮表揚一眾表現優秀的青見計劃學員。 何寶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勞工處與1,600間企業合作,為15歲至24歲副學位或以下青年,提供一條龍求職及培訓服務,本年度共吸引6,700名青年參與計劃。由1999年計劃啟動至今,累計幫助21萬名青年投入勞動市場。昨日處方舉辦頒獎典禮,表揚傑出學員,不少人透過計劃找到目標及方向。
為肯定一班「青見計劃」學員的表現,主辦單位在芸芸數千多名參加者中選出10名表現傑出的「超新星」。當中從內地來港僅3年、22歲的魏健萍便是其一。為供兩名弟弟上大學,她毅然放棄內地大學的學業來港。她表示,初來港時一個字也不會說,「看見人也會害怕,連打招呼也驚。」為幫補家計,她先後做過兼職的收銀及倉務員。
來港僅3年 「粵」講愈流利
在內地高中選修音樂的她,一直有個音樂夢。她參與處方舉辦「音樂推廣大使」計劃,改變了她自卑的人生。現職琴行營業員的她,每天工作包括銷售、介紹課程及安排學生上課事務。入職一年半,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現在的她操一口流利廣東話,「每天接觸很多客戶,廣東話、英文和普通話也要用,進步了許多。」曾於內地考取鋼琴五級的她,更重拾自己的音樂夢,在公司跟導師上課。她說,沒後悔來港,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希望透過音樂傳遞正能量;她更寄語香港的年輕人及新來港人士,不要輕言放棄,要堅持到底。
另一名「超新星」為19歲的植展鴻,自言不愛讀書,僅有小學畢業程度。來自破碎家庭的植展鴻坦言,小時候母親沉迷賭博,對他愛理不理。自小二起便經常逃學,15歲時做了人生第一份工侍應生,後來誤打誤撞下加入基督教女青年會擔任活動助理。他表示,計劃令他找到人生的方向,他打算於年滿21歲後報讀毅進社工課程,「我知道要做社工很難,希望以過來人身份勸喻青少年,不是叫他們不要讀書,而是想告訴他們,除了讀書還有很多出路。」
少數族裔盼成社工助同鄉
不少少數族裔因不通中文,在就業路上處處碰釘。20歲的卓仙娜自幼在港長大,入讀非主流學校,中文程度一般,其後入讀酒店的基礎文憑課程。畢業後她多次求職不果,當前途迷茫時,經社福機構轉介參加計劃,於勞工處實習成為少數族裔服務大使,幫助同路人尋找就業機會,後再轉到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工作,負責幫人找工作、開班及籌辦活動。樂於助人的卓仙娜未來想成為社工,幫助印巴裔的同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