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刀隊員孫殿修。本報河南傳真
「我父親如果活着的話,現在已經百歲了,曾經在台兒莊戰役中拿着大刀殺鬼子。」在合水街上的抗戰老兵活動中心內,記者見到了孫殿修的兒子孫移法,穿着軍綠色上衣的他向記者講述了父親的抗戰故事。
孫殿修生於1917年,17歲時參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在26軍孫連仲部31師185團2營當兵。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孫殿修參加了第一場戰鬥。當時,他所在的部隊在北京房山區的良鄉、竇店、琉璃河一帶與日軍河邊旅團展開激戰,但傷亡慘重,一個營600多人只剩下84人,其所在的連隊3個排長,2個負傷、1個陣亡。
夜襲日軍活擒敵
由於西北軍當時裝備差,沒有足夠的槍支,孫殿修和戰士每人只配發了1把大刀。每天練習四式刀、三式拳和中國功夫掃堂腿與日軍拚刺刀。 1938年3月下旬,孫殿修所在的部隊接到命令向台兒莊進發,全營戰士每人配發6顆手榴彈、1把大刀夜襲日軍,正在熟睡中的日軍有的被當場炸死。待日軍亂成一鍋粥,孫殿修和戰友們手揮着大刀衝了上去,見日軍就猛砍,最後還活捉了3名日軍。台兒莊戰役殲敵萬名以上,孫殿修所在的西北軍孫連仲部以巨大犧牲牽制了日軍主力,在與敵人的白刃戰中,中國軍隊發揮了大刀的威力。
抗戰勝利後,孫殿修回到家鄉務農,但是其軍人本色沒有變,依然保持着耿直豪爽的性格,也時常向人展示自己的西北軍刀法。晚年和兩個兒子生活在一起,雖不富裕但他知足樂觀,喜歡吃肉和辣椒,尤其喜歡喝酒,每天都要喝上二両。孫殿修也時常告訴別人他已經很滿足了,和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相比,能活下來就是最幸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