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要塞遺址現在修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園。本報黑龍江傳真
蘇聯紅軍進攻十餘日 虎頭要塞成二戰終結地
當日本裕仁天皇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時,位於中國東北邊陲黑龍江省虎林市的「虎頭要塞」卻仍在發生激戰,此戰的結束比日本宣佈投降遲了整整11天。8月26日,在蘇聯紅軍的猛攻下,這座用10餘萬中國勞工「纍纍骸骨」堆砌成的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6個月不怕圍困的工事被一舉攻克。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畫下休止符。■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欣欣、王心者 黑龍江報道
「虎頭要塞」深藏於虎頭山之下,這座山在烏蘇里江畔,與前蘇聯遠東的最大軍事要衝--俄羅斯達里涅列欽斯克市(伊曼市)隔江相望。其靠近烏蘇里江地帶山勢平緩,是中國東北部邊境最易登陸的地帶之一,也是遠東鐵路的咽喉位置。日軍佔領虎頭山重地,就是要把它作為向日本運送資源和隨時對蘇聯發起進攻的橋頭堡。
虎林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喻勝林告訴記者:「虎頭要塞是日軍『虎頭國境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建於1935年,1945年全部完工。方圓十幾公里的範圍內,共有大小10餘處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等5個陣地組成。」
生活戰鬥設施完備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一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小山丘,如不是特意前往,很難發現四周被綠草包圍着的洞口。從洞口躬身進入,頓感涼意陣陣。伴着昏黃的燈光,記者看到隧道兩側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幾十個房間。
虎頭要塞地下工事主幹道長達10餘公里,縱深達6公里。其中猛虎山陣地最大,是整個要塞的核心。地下軍事設施有指揮所、通訊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糧庫、彈藥庫、發電所等,並有豎井直通山頂觀測所和通風口、排氣孔、反擊口等通道。在虎頭要塞的主陣地猛虎谷一側,日軍自行設計施工建造了一座半地下的永久性工事--巨炮陣地,他們從東京灣秘密運來當時亞洲最大的火炮--41厘米榴彈炮來到虎頭,巨炮重達300多噸,最大射程20公里。巨炮直指蘇聯伊曼鐵路大橋和拉佐水塔,目的是為摧毀蘇軍鐵路運輸和給水設施,切斷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和哈巴羅夫斯克蘇軍的聯繫。
為防止飛機的轟炸和重炮的攻擊,虎頭要塞的所有地下設施的頂部,完全用鋼筋混凝土澆灌,最厚的地方可達3 米。在要塞的牆壁上,當年蘇軍與日軍激戰的子彈彈孔還清晰可辨,許多牆壁上甚至彈孔如織。頓時,一幕幕槍林彈雨、拚死殺敵的畫面在腦海中閃現......
裡應外合營救勞工
日軍為偷襲蘇聯,在修築要塞的同時開始挖掘穿過烏蘇里江底直達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部的地下隧洞。不過,當隧道修過前蘇聯境內的伊曼河時卻突發大水,將隧道沖毀淹沒。當時日軍並不知道這是中蘇情報人員裡應外合默契配合的結果。
早在1932年日軍開始修建哈爾濱至虎頭的軍事鐵路時,東北抗日聯軍就對其做法產生了懷疑。於是便與蘇軍聯手,不斷地派遣情報人員進入虎頭要塞一探究竟。家住虎頭鎮的老地下黨李連生曾與蘇軍一起冒死進入要塞,營救被迫害的勞工。據他回憶,1938年8月的一個夜晚,上級挑選30名精幹戰士潛入日軍工地,第二天外圍派兩個連兵力接應,解救出了200多名勞工,其中70多人志願參加了抗日隊伍。
1940年秋,身在蘇聯遠東的抗聯東北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命虎林境內的抗聯部隊分批突圍,轉移到蘇聯境內整訓,為攻打虎頭作準備。1945年8月,抗聯部隊與蘇軍一同出兵虎頭,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進行最後決戰。
|